一個人什麼時候有了大的誌氣,有了積極地心態,就在什麼時候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紐約的零售業大王伍爾沃夫在青年時代非常貧窮。他在農村工作,一年中幾乎有半年的時間是打赤腳的。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將自己的心靈充滿積極思想,僅此而已。他借來300美元,在紐約開了一家商品售價全是5分錢的店。但不久後便經營失敗,以後他又陸續開了四個店鋪,有三個店完全失敗。就在他幾乎喪失信心的時候,他的母親來探望他,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不要絕望,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富翁的。”就在母親這句充滿積極心態的話的鼓勵下,伍爾沃夫麵對挫折毫不氣餒,更加充滿自信地開拓經營,最終一躍成為全美一流的資本家,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一高大的樓宇,那就是紐約市有名的伍爾沃夫大廈。
其實不隻伍爾沃夫,幾乎所有成功者,無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積極的心態。他們運用積極的心態去支配自己的人生,用樂觀的精神來麵對一切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險阻,從而保證了他們不斷地走向成功。而許多一生潦倒者,則普遍精神空虛,以自卑的心理、失落的靈魂、悲觀失望的心態和消極頹廢的人生目標做前導,其後果隻能是從失敗走向新的失敗,至多是永駐於過去的失敗之中,不再奮發。
仔細觀察比較一下我們大多數人與成功者的心態,尤其是關鍵時刻的心態,我們就會發現“心態”能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的。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另一個推銷員看後卻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裏的皮鞋市場大得很呢!”於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此鞋,最後發大財而歸。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的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是麵對打赤腳的非洲人,由於一念之差,一個人灰心失望,不戰而退;而另一個人滿懷信心,大獲全勝。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認為,當代最重要的發現,就是“改變態度,就可以改變一生”。猶太人通常很樂觀,這也許是從長久的痛苦曆史中生發出來的。在不斷流浪遷徙、被人屠殺、瀕臨絕望的日子裏,猶太人始終抱定一種生活和命運一定會好轉的信念。如果不是有如此積極的心態,也許現在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猶太人了。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我們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
蒙利根是希爾理論的實踐者。蒙利根想做薄餅的生意,但每一個人都告訴他:“你完全缺乏這方麵的知識,你沒有可能做成薄餅的生意。”但蒙利根對這些議論不以為然,而是充滿了積極進取的思想。於是他排除萬難,於1962年在密歇根州開設第一間“多棉勞”薄餅店。三十年後,他在全球擁有5000多間分店,成為“薄餅大王”。
希爾認為,所謂積極的思想,就是一種進取心,這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在不被吩咐應該去做什麼事之前,就能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巴特對“進取心”作了如下的說明:“這個世界願對一件事情贈予大獎,包括金錢與榮譽,那就是‘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