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於勤奮,勤奮是成功的惟一途徑。一個人的理想之舟,一旦失去了勤奮的帆槳,就永遠不會尋找到知識的港灣,永遠不會擁有成功的彼岸,隻會於懶惰與安然的水域上顛晃,最終不是觸礁就是擱淺。
勤能補拙是良訓。對於想成大事者的人來說,勤奮是最好的資本。毫無疑問,懶惰者是不能成大事的,因為懶惰的人總是貪圖安逸,什麼事也不會走在前麵,更何況勤奮,他們遇到一點風險就嚇破了膽。
另外,這些人缺乏吃苦實幹的精神,總想吃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對成大事者而言,他們不相信伸手就能接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相信勤奮者必有所獲,相信“勤奮是金”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有些人總是責怪命運的盲目性,其實命運本身還不如人本身那麼具有盲目性。了解實際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運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地工作的人手中,就正如優秀的航海家能駕馭大風大浪一樣。”
對人類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偉業的過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識、注意力、專心致誌、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即使是蓋世天才也不能小視這些品質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說了。
事實上,正是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與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麼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義為公共意識升華的結果。一位大學校長認為天才就是不斷努力的能力。約翰·弗斯特認為天才就是點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波思認為“天才就是耐心”。
牛頓毫無疑問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當有人問他到底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那些非同一般的發現時,他誠實地回答道:“總是思考著它們。”
還有一次,牛頓這樣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總是把研究的課題置於心頭,反複思考,慢慢地,起初的點點星光終於一點一點地變成了陽光一片。”
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牛頓也是靠勤奮、專心致誌和持之以恒才取得成就的,他的盛名也是這樣換來的。放下手頭的這一課題而從事另一課題的研究,這就是他最大的娛樂和休息。
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對公眾有什麼貢獻的話,這要歸功於勤奮和善於思考。”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開普勒也這樣說過:“正如中國的聖人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對此我深有同感。隻有對所學的東西善於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對於我所研究的課題我總是窮根究底,想出個所以然來。”
英國物理學家及化學家道爾頓(1766-1844年)不承認他是什麼天才,他認為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奮點滴積累而成的。約翰·亨特曾自我評論道:“我的心靈就像一個蜂巢一樣,看來是一片混亂,雜亂無章到處充滿嗡嗡之聲,實際上一切都整齊有序。每一點食物都是通過辛勤的勞動在大自然中精心選擇的。”隻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傳記,我們就知道大多靈敏傑出的發明家、藝術家、思想家和各種著名的工匠,他們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非同一般的勤奮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們都是惜時如金的人。
英國作家兼政治家狄士累利(1804—1881年,於1874—1880年任首相)認為要成大事者就必須精通所學科目,要精通它,隻有連續不斷地苦心鑽研,舍此別無良策。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講,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但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幹的人;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每一個行業都勤勤懇懇、奮鬥不息的人們。
俗語雲“勤奮是金”,一個芭蕾舞演員要練就一身絕技,不知要流下多少汗水、飽嚐多少苦頭。一招一式都要花費難以想像的勞動。當泰祺妮準備她的夜晚演出之前,她往往得接受她父親兩個小時的嚴格訓練。歇下來時真是筋疲力盡,她想躺下,但她不能脫下衣服,隻能用海綿擦洗一下,借以恢複精力。有時,人真是完全失去知覺了。舞台上那靈巧如燕的舞步,往往令人心曠神怡,但這又來得何其艱難,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這十年功的酸甜苦辣,泰祺妮作為一個芭蕾舞演員似乎有更深刻的體會。
一點點進步都是來之不易的,任何偉大的成大事者都不可能唾手可得。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的一生就是頑強拚搏、勤奮刻苦的一生。
對於想成大事的人來說,勤奮是最好的資本。誰能不停止勤奮的腳步,誰就能夠像一顆顆種子不斷地從大地母親那兒汲取營養一樣不斷地向成大事的目標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