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人處世要學會選擇放棄(2)(1 / 3)

三毛初來乍到,為了能早日融入這個集體,每天都早早起床,堅持掃地清理“寢務”,西洋女也真散漫得可以,回到寢室,衣服鞋襪亂放亂扔,每天起床,被子掀在一邊,黑的紅的在臉上抹了一遍便揚長而去。於是三毛便成了西洋“女傭”,一段時間將寢室收拾得井井有條,“碧眼高鼻”看著一室整潔也都著實稱讚不已。

可是有一次三毛病了,一身疲憊也懶得整理清掃。一群西洋女輕歌曼舞回來,看看房間紛亂樣子,於是紛紛指責起三毛來。

“我憑什麼要為你們收拾房間”,三毛一下火了,她哭叫著撕扯著東西,亂扔著一些整齊的物件,“我也是來上學,不是你們的傭人,我為你們付出那麼多,就是應該嗎?你們為什麼不能動手自己整理?”

一群“碧眼高鼻”呆了……

是的,三毛憑什麼要為她們收拾房間,三毛帶著東方女性的美德,付出了那麼多的辛苦汗水,使得她們適應了嬌慣,一旦再沒有為她們收拾,就內心不平衡。這幫西洋女真夠懶且自私的。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看這故事:美德使她們心安理得,固所當然,人是一個容易思維定勢、行為定勢的怪物。

人,對於別人給予的恩賜和付出一開始會感到不安和感動,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他會莫名其妙地形成潛在依托感,“你能任勞任怨地幹著這些瑣碎的家務,看來你是應該這麼做的,這是你的責任。”人性的行為慣性縱容這些“寄生蟲們”心安理得,三毛不明其中道理,當然大為委屈了。

行事不可縱容,“美德”是有其深刻的人性哲理的。

那麼我們如何既發揚美德又避免形成慣性的負麵行為定式呢?

試著間斷性做你的美德行為,中間隔斷期的混亂會使你的同伴感受到你付出的可貴。於是美德雖不常堅持,但可長久保持,你的友愛之心便會時有所報了。

敢於正視自己的人性缺陷

人性中充滿美好。善良的一麵是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的,但也有充滿詭詐、欺騙等黑暗的一麵。

而你的性格缺陷,卻往往被人利用,你同時也要防止利用他人性格缺陷,導致我們走向別人的陷阱之中。

有一位精明的商人,他在各方麵都很優秀,頭腦聰明,業務上精湛、幹練,是個輕易不能被打敗的人。但他有個弱點,就是好色。年輕時經常換女朋友,結婚後也不時在外拈花惹草,後來他離了婚。經商成功後,他身邊可以說美女如雲,他花在女色上的金錢和精力不計其數。有一次,幾個商界合作者帶他到了溫柔鄉,幾杯酒下肚,他就迷迷糊糊,在美女的簇擁下,他輕易在一份合同上簽了字。第二天,他發現事態嚴重,但已來不及挽救,白白損失了上千萬元。

這就是因為自己的人性弱點而走入陷阱的很好的佐證。當你的弱點凸現出來的時候,你會幾近喪失理智和頭腦。因此,你要正視你的人性弱點,你要清醒而理智地把握住自己,不要輕易踏入別人事先設計的陷阱之中,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弱點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

人性的弱點有很多,比如:

貪財:一聽說有錢可掙,不管這錢掙得幹淨不幹淨,是不是有風險,拚命撲上去。我們都聽說,政壇人物因金錢醜聞而下台,其實有些是落入了政敵的陷阱;商人為貪財去與人合夥,結果對方一走了之,白忙了一場;女性為貪財而去委身於有錢的人,結果陪了夫人又折兵,沒有撈到什麼錢,隻有暗自傷心落淚,甚至帶來悲劇的命運。

好賭也是人性的弱點。有些人終日無所事事,但對賭博卻情有獨鍾,不管麻將,還是撲克或者其他什麼方式,隻要聽說有賭局,就興高采烈。

利用這些好賭之人的弱點設置陷阱,輕易就會把你的錢贏光,而你隻會抱怨自己手氣不好,運氣欠佳,希望下一回能撈回來。這種心理隻能帶來惡性循環,在“撈回來”的心態下,越輸越賭,越賭越慘,越慘越賭,直至喪失人性,落個可悲的下場。

貪財、好色、貪賭這是人性弱點中最易讓人迷失自我、喪失理性的成分,也最容易讓人設計陷阱。而我們一旦落人其中,巨大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此外,諸如貪小便宜、貪杯、好吃懶做、麵皮薄、耳根子軟、脾氣暴躁等等,都是人性的缺陷,也是別人設計陷害的因素。

社會上的陷阱處處都有,但不是人人都能碰上、人人都會鑽入其中。如果你光明正大,腳踏實地,就可以避免陷阱。

身正不怕影子歪

為官之道,貴在以己正人,己不正,如何正人?正因為這樣,中國古代把清廉作為好官的主要標準。《三國誌·李通傳》中記載,司馬懿曾提出:“為官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思不治乎?”把清廉當作為官的首要條件。南宋呂祖廉在《殺萊昂大史別集》中又提出:“當官之潔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還是清廉在先。

中國幾千年來的曆史中,的確有些為政者以清廉、公正、無私為本,以廉生威,撥亂反正,造福一方,贏得人民信賴的。曆史上的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包拯一生清廉儉樸。史書上說包拯後來雖然做了大官,地位很高,但穿的衣服,用的器具,吃的東西,都和他做布衣平民時沒有什麼兩樣。他被任命為陝西轉道使後,本來應該穿上繪有新等級標誌的“章眼”上任,以示尊榮。而他可倒好,穿著原來的衣服就赴任去了。宋仁宗聽後,十分讚賞,特地差人騎快馬去追包拯,把三品圖繪的章賜給包拯。端州盛產硯石,早在隋唐之際端硯就久負盛名。曆任官員在向朝廷交納硯台時都要借機勒索,額外增加數量,加重人民負擔,結果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包拯到任後,一改舊習,命硯工按進貢數量製作,自己一塊不留,此舉深受百姓歡迎。包拯離任時,硯工特地精製了一方好硯送給他作為紀念,他婉言謝絕,“不帶一硯歸”。包拯晚年時,為教育後代,留下遺訓說:“後世子孫世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歸放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