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親的朋友問他:“你能做什麼?”
“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本事,老伯。”
“數學精通嗎?”
“不行。”
“你懂得物理嗎?或者曆史?”
“什麼都不知道,老伯。”
“會計呢?法律如何?”
大仲馬滿臉通紅,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便說:“我真慚愧,現在我一定要努力補救我的這些不行。我相信不久之後,我一定會給老伯一個滿意的答複。”
他父親的朋友對他說:“可是,你要生活啊?將你的住處留在這張紙上吧。”大仲馬無可奈何地寫下了他的住址。他父親的朋友叫著說:“你終究有一樣長處,你的名字寫得很好呀!”
你看,大仲馬在成名前,也曾有過自已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然而,他父親的朋友,卻發現了他的一個看似並不是什麼優點的優點——把名字寫得很好。
把名字寫得好,也許你對此不屑一顧:這算什麼!然而,不管這個優點有多麼“小”,但它畢竟是個優點。你便以此為基地,擴大你的優點範圍。名字能寫好,字也就能寫好;字能寫好,文章為什麼就不能寫好?
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不自信的人,切不可把優點的標準定得太高,而對自身的優點視而不見。你不要死盯著自己學習不好、沒錢、相貌不佳等等不足的一麵,你還應看到自己身體好、會唱歌、字寫得好等等不被外人和自己發現或承認的優點。
你不會“一無是處”,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潛藏著獨特的天賦,這種天賦就像金礦一樣埋藏在我們平淡無奇的生命中。那些總在羨慕別人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人,是永遠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礦的。
放棄維護個人“尊嚴”
隻有放棄去維護個人的“尊嚴”,我們才能有尊嚴,一味堅持自己的錯誤,能談何尊嚴?
作為教師,也許“道歉”比“訓斥”難度大得多。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小學教師向我講述了他的一次“經曆”:四年級語文單元測驗,老師誤將一位學生答對的題扣了分。卷子發下來,這位學生舉起手:“老師,我認為這道題這樣答是對的,理由是,……”老師重新看後作了糾正。按說這件事就過去了。不料,一會兒這位學生又舉手:“老師,您錯了,應該向我道歉。品德課上老師就是這麼說的。”頓時,教室裏一片寂靜,老師也愣住了。片刻,這位老師笑著說:“是我疏忽了。對不起!”我問這位老師:“您當時不覺得窘迫嗎?”他卻說:“像這樣有道德勇氣的學生,很少見,我喜歡。”
這句話深深地震動了我。一位四年級的小學生敢於堅持自己認知的正確性,要求教師糾正自己的錯誤已屬不易,更可貴的是他用品德課上構架起來的道德標準會待人處世,堅持學生和老師不僅在真理麵前平等而且在人格上平等,更為勇敢。更何況這份勇敢還可能是要承擔“膽大妄為”、“得寸進尺”,甚至“目無尊長”的嘲笑和訓斥。
盡管道歉是生活中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細節,但在我的所見所聞中,作為老師,在學生麵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誠懇道歉的並不多。因為,道歉對於老師來說,同樣承擔著“威信”一落千丈,學生效仿找“茬兒”等風險。但是,那位老師做了,他用自己的道德勇氣嗬護了幼小學生心田裏剛剛萌芽的異常聖潔的光芒。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育人,就是教孩子做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如果說“教書”是教師以知識的力量征服、感召自己的教育對象,那麼,“育人”就需要教師以人格的力量征服、感召自己的教育對象。因此,塑造和維護好自己的人格形象,是教師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必要條件。教師人格上的“失足”,不僅會導致“育人”不能,甚至連“教書”也會難以為繼。試想,如果那位老師堅持維護個人“尊嚴”,動輒訓斥學生,那個小學生還敢與老師“據理力爭”嗎?
“做好人的工作要憑兩種力量,一是真理的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就是知識的力量,多數教師是比較注意的。可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形象呢?
承諾一個都不能放棄
如果我們辦不到,盡可以選擇不對別人承諾。而一旦你作出了承諾,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
馬來西亞文人朵拉,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答應不是做到》。作者在總結人們的應酬交際活動時,提出了一個值得交際者反思和重視的現象。文章寫道: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別人辦事,他們的反應是:“好的,好的。”年輕的時候,我聽到朋友這樣回答,就非常放心,並且感動得很,因為有些朋友實在是才結交不久的。然而過不多久,便發現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當人們點著頭說“好的,好的”時,他隻是在口頭上說好,至於真的去實行,如果十個裏有一個,就是你的幸運了。作者說,這類交際者“承諾時,態度看起來非常誠懇,日子走過,把說過的話當成風中的黃葉,刹時便無影無蹤”。
作者在寬慰和諒解朋友的同時,自己也陷入了這樣的誤區:自以為純純的我,究其實,是蠢蠢的我。在這個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聽見你的要求,就拋下自己手下的事務不去處理而特別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