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禁問:是苦難成就了天才,還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
這問題一時難說清。但人們分明知道:彌爾頓、貝多芬和他被認為世界文藝史上三大怪傑,居然一個成了瞎子、一個成了聾子、一個成了啞巴!——或許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論摁著計算器早已計算搭配好了的呢。
並非苦難成就天才,也不是天才特別熱愛苦難。苦難很多人都可能會碰到,有的人退縮了,有的人過來了。退縮的人就此沉沒,過來的人成了天才。
努力就從少年始
宋朝林逋《省心錄》說:“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勞,老必安逸。”意思是:少年時期不勤苦學習知識和本領,年老體衰時必然備受艱辛;少年時期能刻苦耐勞,年老時必然安逸舒適。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年少時學到了知識和本領,日後就可以大有作為,年老了生活就可安安樂樂了。反之,少年時沒學到什麼知識本領,日後難有作為,年老時就難免捉襟見肘了。
歲月不饒人,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深知時間的寶貴,對於時間的流逝,人們常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毛澤東同誌對時間的流逝也是深有感觸,有詩句說:“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而大自然所賦予人們的財富,最平等的就是時間,無論公侯將相、誌士商賈、乞丐流民,均是同樣的尺度,同樣的寬厚,同樣嚴厲,一旦逝去,不複再來,歲月如梭、華年似水,當白發複頂,夕陽西下,回首一生,有片刻之感,對於浩瀚宇宙來說,猶如滄海一粟。許多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光,顧自在遊戲場中蹉跎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反正“未來是我們的”,常常是今日已過,明日再說。浪擲光陰,暴殄人生。
一個能奮發圖強的人,必定是有時間觀念的人。漢代的張良在成名以前,就經曆過一次這樣的考驗。少年時的張良一日在下邳的橋上遇到了一位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的老人。老人三番五次地支使他,張良都一一照辦了。於是老人指點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的淩晨,你到這裏來見我。”五天後,張良見天快亮了,就趕緊起身到橋邊,不料老人已等在那裏。老人對他說:“應約而來,卻不守時,比老人還晚到,你再過五天來。”過了五天,張良聽雞啼了,又趕緊趕去,卻見老人還是比他早到,又是怒衝衝地說:“為什麼又遲於約定時間?再過五天來”。這次張良在第四天的晚上不敢合眼,剛過半夜就去橋上等候。老人姍姍而來,見他果能勤於守時,十分高興,說年輕人就應該這樣。然後拿出一部《太公兵法》,傳授於他。張良得此書後日夜攻讀,日後果然運籌帷幄,為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出謀劃策,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勳。
人生於青春,正如一年之於春與一日之於晨,能夠在這一時期以充沛的精力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努力鍛煉,就為其一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誌之人,當及早發奮,以求必成。
老驥伏櫪,畢竟日已近暮,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可以說是惜時的最為普通的一條誡言吧。
強者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湯姆·鄧普西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父母從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結果,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果童子軍團行軍10裏,湯姆也同樣可以走完10裏。
後來他學踢橄欖球,他發現,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男孩子都遠。他請人為他專門設計了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並且得到了衝鋒隊的一份合約。
但是教練卻盡量婉轉地告訴他,說他“不具備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促請他去試試其他的事業。最後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聖徒球隊,並且請求教練給他一次機會。教練雖然心存懷疑,但是看到這個男子這麼自信,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
兩個星期之後,教練對他的好感加深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了55碼並且為本隊掙得了分。這使他獲得了專為聖徒隊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賽季中為他的球隊掙得了99分。
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刻到來了。那天,球場上坐了六萬六千名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隻剩下了幾秒鍾。這時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鄧普西,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當湯姆進場時,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那是由巴第摩爾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球傳接得很好,鄧普西一腳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筆直在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六萬六千名球迷屏住氣觀看,球在球門橫杆之上幾英寸的地方越過,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湯姆隊以19比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因為這是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令人難以相信!”有人感歎到,但是鄧普西隻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他之所以創造這麼了不起的紀錄,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