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令蘇秦無地自容,慚愧而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學業未成而急於求成啊!”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振精神,搬出所有的書籍,發憤再瀆,他想道:“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決心埋首讀書,卻不能憑這些學問來取得尊貴的地位,那麼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於是,他從這些書中撿出一本《陰符經》,用心鑽研。
他每天研讀至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每次醒來,都懊悔不已,痛罵自己無用,但又沒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倦困難當,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為此他想出了一個不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讀狀態。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睹。
家人見狀,心有不忍,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自虐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我會忘記過去的恥辱;唯如此,才能催我苦讀!”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痛”讀,蘇秦很有心得,寫出了“揣”、“摩”兩篇。這時,他充滿自信地說:“這下我可以說服許多國君了!”
果然,後來蘇秦官至相位,聯眾抗秦,成為戰國時最有名的說客之一。如果你認為人來世上是有所作為的,那就更應該重視自己的存在。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偉大的、有創造力的,隻是我們常忽視這一點,生活中永遠不乏體驗與成長的機會,即便身處絕境,不正是開新天地的大好時機嗎?一味沉浸在過去的回憶裏,隻是浪費生命,如何生活的決定權在自己,這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如果此時此地的生活並不快樂,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嚐試改變,去另辟蹊徑呢?有的人堅持著“矢誌不渝”的思想,守著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堅信是正確的可以去堅持;如果從實際出發認為有偏頗,也可以退回來另走別的路。“撞了南牆要回頭。”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輕視自己的能力,許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多半因為小看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發展領域。固守一處,沒有信心,會使你失去發展的機會,失掉可能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誌的例子可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曾鞏,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共六人,幾次在科舉考試中都未考中進士,有一年,曾鞏與其弟應試去,不料又名落孫山,有人作詩諷刺他們說:“三年一度科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曾鞏對此並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諸弟要經得住失敗的考驗,在學習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讀。又到大比之年,曾鞏與兄弟六人又去赴試,在走之前,曾母感歎地說:“你們六人當中,隻要有一個金榜題名,我就心滿意足了!”考試結果張榜公布。曾鞏兄弟六人都中進士,且名次都在前列。可見人應該有信心堅持自己追求的理想和誌向,落第不灰心,尤其對莘莘學子們更有借鑒意義。
矢誌不逾的追求進取固然可貴,開創生命新天地的精神更值得欽佩。例如,蒲鬆齡,是清初山東人,由於當時科舉製度不嚴謹,科場中賄賂盛行,舞弊成風,他四次試舉人都落第了。
蒲鬆齡誌存高遠,並未因落第而悲觀失望,他立誌要寫一部“孤憤之書”。他在壓紙的銅尺上鐫刻一副對聯,聯雲:“有誌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幹越甲可吞吳。”
蒲鬆齡以此自敬自勉。後來,他終於寫成了一部文學巨著——《聊齋誌異》,自己也成了萬古流芳的文學家。
蒲鬆齡雖然落第,與仕途無緣,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條道路,在這條新開辟的方向上,他取得了成功,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像他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還有很多。
由此可見,人生並非隻一處輝煌,輝煌需不懈的努力和創造,站在現在這個時點,審時度勢,做出你的選擇,找到你的生活目標。若要尋找它,你須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值得欣賞的地方。惟有充滿信心,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方能注意到生命中許多微妙的層麵,發展成功的機遇,拓寬視野,走向生命的開闊處。
國際著名的精神病學家V·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關進德國集中營。他曾是一個弗洛伊德心理學傳統培養出來的宿命論者,這種心理學認為,你孩提時代的經曆鑄就了你的品格和性格,而且基本上決定了你整個一生。你一生的造化和大數已定,基本上可以說,你越不出定數。
弗蘭克在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裏,遭受了種種與人類的尊嚴感格格不入的虐待,甚至重溫這些事就會使人不寒而栗。
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或死於集中營裏或被送進了毒氣室。除了一個妹妹,他的全家都完了。
弗蘭克自己遭到了拷打和數不勝數的侮辱,從來不知道下一步是走進毒氣室呢,還是置身於“幸免於難”者的行列,那就是搬運遭難者的屍體或鏟除他們的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