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積極投身政治活動(1 / 1)

在北大先修班對哲學研究新的探討和突破以及《文拓》的複刊,是湯一介的收獲。而“積極投身政治活動”則是這個時期青年湯一介在成長道路上的最大改變。在這之前,受國家形勢和父親的影響,成長中的湯一介雖已對國家和人民負有一種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但他仍然對政治不關心。而直接導致湯一介改變政治立場的,即是當年震驚全國的“沈崇事件”。

1946年12月,北平女學生沈崇在東單廣場遭到了美國士兵的強奸。這一屈辱事件立刻震動了全國。一向對政治不關心的青年湯一介更是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因為沈崇就是北大先修班的學生。

“沈崇事件”立即引起了北平城大規模反美活動的爆發,走上街頭遊行的人們一致要求嚴懲肇事的美國士兵。湯一介也走出校園,加入了北京大學反美遊行的隊伍。

情緒高漲的北大學生在大規模的遊行後,又來到東單廣場開始靜坐示威。在一片“美國人滾出中國”、“打倒美國佬”和“嚴懲凶手”的口號中,湯一介看到一個同學正在教大家用美國國歌改編成的歌,歌名就叫“滾出去洋禽獸”。在口號和歌聲中,湯一介更加激情振奮。從此,湯一介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開始關心政治,並積極參加了一係列罷課遊行的學生運動。

1947年冬天,在國內革命形勢日漸高漲的影響下,積極參加政治活動的湯一介被選入北大學生自治會。不久他又和黎先智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社團組織“臘月社”。他們每星期聚會一次,在一起閱讀《反杜林論》等進步書籍。後來“臘月社”把聚會地點搬到了湯一介在東廠胡同大院的家裏。卻不想由於讀書、開會的活動頻繁,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這件事被當時的北大校長胡適知道後,就讓他的秘書通知了湯用彤教授。得到消息的湯一介立即和北大學生偷偷把有可能引起麻煩的書籍裝在兩個麻袋裏從東廠胡同大院的小門運到紅樓去了。

從一個不關心政治的讀書青年到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到置身其中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政治思想逐漸走向成熟的湯一介已經把自己的學習、理想和祖國的未來緊密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