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道家、佛家思想衝擊下的彷徨(1 / 1)

這個時期的青年湯一介,雖已走進北京大學,踏上了哲學研究的道路,但受當時混亂動蕩的國內局勢影響,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湯一介仍看不到國家的前途。在失望中,他愈加悲觀。而在這種悲觀的情緒中,一直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的湯一介無形中又受到中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衝擊。

對於這個時期道家思想的影響,湯一介認為,理想和抱負的破滅讓他看到,現實與理想追求相差甚遠,這也使得知識分子具有的兩種矛盾性格在自己身上更為凸顯。一般知識分子都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順應自然的避世逍遙思想,而且隨著環境和個人的機遇而體現不一。因而這個時期看不到國家前途的湯一介非常喜歡閱讀具有道家思想的陶淵明的詩。尤其是《形、影、神贈答詩》中“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的詩句,湯一介認為,陶淵明的這種思想對自己“一生的人生態度和‘生死觀念’都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有著影響”。

在《莊子》一書中記載的關於“生死變化”的故事中,莊子認為生不過是氣之聚,死不過是氣之散,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什麼可悲傷的,對生死問題應該取“生時安生,死時安死”的態度。而像“生死”這樣的變化,可以說是人生中最大的變化,如果能對這種最大的變化不以為意,那麼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所以在《逍遙遊》一篇中,莊子認為,人不必去管那些自身以外的事,這樣才可以逍遙遊放於自得之場。

莊子這種隻追求自身的逍遙遊放“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也在影響青年湯一介,因此這時對“生死”采取不在意、順乎自然的態度,隻取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就滿足的湯一介就很少再去考慮如何改造社會以及人類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而這個時期佛家思想也同樣在影響著青年湯一介,這其中自然離不開研究中國佛教史的父親。湯用彤教授完成了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家中更收藏了相當數量的佛教書籍,這種環境下,湯一介雖然對涅槃學、唯識學等深奧的佛學理論沒有掌握,但對佛教的基本觀點和一些對中國社會有影響的佛教思想還是接觸比較多的。

佛教講“人生無常”、“人生如一大苦海”,人生有“八苦”以及“輪回”等,這些湯一介雖不完全相信,但他看到由於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生離死別和悲慘苦難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這又讓他相信佛教所說的“人生如一大苦海”是不無道理的。而一些社會現象,似乎又可以用佛教的“輪回”之說解釋。

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受到中國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影響的湯一介在理想和追求中是矛盾和彷徨的,而當時曆史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原因。因此,青年湯一介的彷徨,也體現了當年大部中國知識分子在矛盾的心境中的真實麵貌。

這時湯一介的心中,既希望自己有一個像莊子那樣逍遙遊放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環境,又因為總是感到自己對社會無所作為而苦惱,因此湯一介經常在心裏問自己:“我真的能不管世事而逍遙嗎?”“我真的能如莊子那樣把死看成是一種休息嗎?”

這又讓我們看到,身處災難年代的青年湯一介雖受到佛家和道家思想的衝擊,但仍然抹不去身體裏愛祖國,關心國家命運,報效祖國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