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暑假後,湯用彤教授赴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教書。這讓湯一介更自由地在家中閱讀到佛教書籍。但佛經書很難讀懂,比如一本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佛經,雖隻有短短的二百餘字,注釋卻有幾十種,可見非同一般。
後來雖經再三苦讀,湯一介卻仍未解其中真諦,隻知經文主旨是在證“一切皆空”。但從這4個字中湯一介卻認識到,如果“一切皆空”,那麼“苦”是不是也是“空”呢?如果“苦”是“空”,那麼“八苦”對人來說也就沒有意義了。這樣佛教所謂的“人生是一大苦海”的命題就很難成立了。
湯一介由“苦”又想到人的“生”和“死”,比如死去的人或許是脫離了苦海,但活著的親人則會痛苦。像大妹的死,湯一介很長時間都處在對她的思念之中,有時甚至想著能在夢中與她相會,但一次也沒有這樣的夢,這難道是“求不得苦”嗎?
湯一介也讀了中國佛教禪宗的《壇經》,雖然看似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好懂,但它的神妙奧義,以當時年齡的湯一介還是難以了解的。比如對禪宗的“無念為宗”,湯一介認為,你不去想它那就什麼對你都沒意義了。後來他認識到,其實這是對禪宗的誤解。人怎麼能什麼都不想呢?
而此時湯一介的思想中仍然深藏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認為人生在世,不能隻求自己從“苦”中解脫出來,而應關注世事和他人。因此,“生死”問題並不是人生中的大事。隻有對社會盡責,對人類做出貢獻才更重要。因而此時的湯一介已經是在不自覺地站在儒家立場上對佛教提出某些也許不是問題的疑問。
湯一介那篇《論死》的短文就是在這時完成的,雖然這篇短文已經佚失,湯一介也稱它為當年的“一篇年幼無知的浪漫幻想曲”,但青年湯一介卻以火一般的熱情寫出了這樣的篇章:“我當時自以為,我之生是為別人而生,死也應為別人而死。人活著就像燃燒的蠟燭一樣,它可以燃燒發出小小的火光,這樣隻能照亮自己,至多可以照著周圍很小的空間了;但蠟燭也可以燒得很旺,火光大大的,這樣就可以照亮很大的空間,給別人歡樂和幸福,而快快燃燒完,以我的消失而有益於他人,減輕別人一些痛苦。”
文字雖不多,卻讓我們看到一個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決心報效祖國、拯救人類而勇敢麵對生與死的胸懷和對人生最真誠的追求。湯一介則稱這時的自己“雖然受到了一些來自中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在頭腦中已經確立了深受濃厚的儒家思想影響的‘生死觀’。”
那個時期有一本青年人愛讀的雜誌,就是朱光潛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其中第三卷第三期刊載有詩人林庚寫的一首詩,題目叫《生》,大學生湯一介看到後,立刻拿來閱讀。讀過以後,他覺得林庚對“生死”問題並沒有徹悟,於是在《生》的一側寫下了一首小詩《死》。看起來,這個北京大學哲學係的學生似乎有些“狂妄”,但這樣的“狂妄”無疑來自青年湯一介的哲學天賦和他勇於麵對人生、對“生死”的積極探索。還是讓我們閱讀一下詩人林庚的《生》和大學生湯一介對應《生》而創作的小詩《死》,也許隻有親身的感受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青年湯一介那帶有濃厚儒家思想的“生死觀”。
生
我們活著我們都為什麼
我們說不出也沒有想說
今年的冬天像一把刀子
我們在刀裏就這樣活著
明天的日子比今天更多
春天又來了像一條小河
流過這一家流過那一家
春天的日子像是一首詩
我們的思想像一個廣告
死
(一)
第一天我認識了死亡
就像母親生我真實一樣
沒有半點躊躇
我接受了這個現實
把它安置在應有的位置上
這樣
我開始了生活
我長大我變了
終不能毫無介意
因為我知道了它的結局
(二)
誰帶給我一陣歡樂
難道死亡是痛苦
誰不信
春天死了
來的不是夏日
母親生我
在世上必增加一座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