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子孫成了美國人(1 / 2)

湯一介的女兒湯丹和兒子湯雙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去了美國讀書,後來他們都學業有成並加入了美國籍,再後來湯一介的孫子和外孫女也都出生在美國。這讓中國湖北黃梅的湯氏家族在20世紀末期有兩代人都成了美國人,卻讓出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湯一介心生許多遺憾。

在湯一介的心目中,湯氏家族幾代都是讀書人,湯家的後代應該繼承湯家的書香門風。但想不到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成了美國人,而且他們以後也必將不會歸來“認祖歸宗”。想到這裏,耳邊似乎又響起父親生前吟誦《哀江南》的濃濃湖北鄉音,湯一介不由深感落寞,他不知如何麵對遠在天國的父親。

其實早在1993年,在緬懷父親湯用彤先生誕生100周年時,湯一介就曾撰文,為自己無力傳“家風”而抒發了感慨:

……由賦中領悟到,我父親要告訴我的是,一個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因此在《哀江南賦》的序中特別強調的是這一點,如說“潘嶽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雲雲。近年再讀祖父之《讌遊圖》中之題詞,始知我父親一生確深受我祖父之影響。而我讀此題詞則頗為感慨,由於時代之故我自己已無法繼承此種“家風”,而我的孩子們又遠去美國落戶,孫子孫女都出生於美國了。我父親留學美國,五年而歸,我兒子已去十年,則“有去無回”,此誰知過與歟!得問蒼天。不過我的兒子湯雙博士(一笑)也會吟誦《哀江南》,四歲多的孫子湯柏地也能哼上幾句。但吟誦《哀江南》對他們來說大概已成為無意義的音樂了。我想,他們或許已全無我祖父和父親吟誦時的心情,和我讀時的心情也大不相同了。俗謂“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大概傳“家風”也不會過三代吧!

2002年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湯一介和樂黛雲在美國由舊金山飛到紐約,與女兒和兒子及親戚十餘口人團聚在一起共度新年。自從20世紀80年代後女兒和兒子離開祖國赴美留學並定居,一家三代人已經多年沒有在一起過年聚會了。因此,這一次團聚,也讓湯一介和樂黛雲感到無比激動和幸福。

這一年,13歲的孫子Brady已經上了中學二年級,12歲的外孫女Hedy也已經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女兒和兒子已步入中年,他們的舉止成熟而莊重,孫子和外孫女則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

在團聚的歡樂中,湯一介忽然發現,女兒和兒子已完全融入了美國社會,而在美國出生的孫子和外孫女更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了。他頓時感到:“我們湯家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從中國人變成了美國人。”這讓湯一介頗有一點悲從中來之感。

這是湯一介對子孫成為美國人第一次從心中生起的“悲情”和遺憾。想起當年送走一雙兒女去美國讀書的情景,湯一介覺得這一切,是他和樂黛雲造成的。曾經多次出國講學的經曆,讓他和樂黛雲都感到,美國的教育製度和研究院比中國要好的多,因此他們非常希望兒女們也能夠走出國門到美國學習和深造,以接觸學科的前沿。後來,女兒和兒子果然不負父母的希望,分別取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但是湯一介和樂黛雲都沒有想到,兒女們沒有像他們希望的那樣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而是選擇留在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