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過程中,經常能聽到對方說“順便說一下……”。說話的人企圖給人一種這樣的印象:他要說的這件事是剛好想起來的。但是,十有八九,這件順便提及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他漫不經心地提出來,隻是故作姿態而已。所以,麵對這種情況,通常應從反麵來理解對方這些話語,例如用“老實說”、“說真的”、“坦率地說”、“真誠地說”這樣的語句來打開話頭,這正好表示他既不“坦率”,也不“老實”,更不“真誠”。
另外,應根據對方怎樣說,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分析他態度的轉變。比如氣氛融洽的時候,比較熟悉的對手之間往往直呼其名,若突然改為以姓氏或是職銜稱呼,就說明氣氛趨於緊張了,有時候,這甚至意味著談判進入了僵局。
在談判中懂得察言觀色,才能摸準對方的意圖。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樣才能合理安排自己在談判中的說話內容和方式,穩操勝券。
留足後路,避免把話說得太死
談判的過程也是鬥智、競技的過程,會受到人的思想情緒、談判內容、周圍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談判的過程一般來說是複雜多變的,節外生枝、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在談判中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說話必須注意分寸,並要留有餘地。就是說,談判中所使用的語言應具有彈性,要盡量避免把話說死,更不能說“滿口話”,不然會很容易使你自己處在被動的地位。
運用模糊語言是談判中經常用到的留有餘地的重要方法。模糊語言的靈活性高,適應性強。在談判過程中對某些比較複雜的論點或者出乎意料的狀況,如果不可能一下作出準確的判斷,這時便可以使用模糊的語言避其鋒芒,以爭取時間進行必要的研究並製定出相關的對策。如果是一些很難一下做出回答的要求和問題,可以這樣說:“我們會盡快答複你們”、“我們再考慮一下”、“最近幾天會給你們答複”。這裏所用的“盡快”、“最近幾天”都具有靈活性,並留有餘地,可避免自己盲目地作出反應而陷入被動局麵。
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在產品銷售、原料購置的過程中,企業之間相互競爭的情況早已司空見慣。因而,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必然麵臨著確定對象的選擇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談判就又增加了“探測器”的功能,這個時候說話留有餘地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它能夠使企業進退自如,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一家服裝公司最新設計的冬裝款式新穎別致,一上市就十分搶手。因此,公司決定再購進一批原料批量生產。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很快本市和外地的幾家毛紡廠的推銷員便來到該公司洽談業務。該公司首先派出采購科的一般人員跟他們接觸。在洽談過程中,一方麵可以大致上了解一下各家工廠的情況,暫時不做出決定,而以“貴方的意思我一定轉告給公司領導,隻要提供的原料質量可靠、價格合理,我想應該會被考慮的”這樣的話來回答。通過洽談,在摸清情況、反複權衡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其中的一家,原料質優價廉,單就這一項就使公司獲得了很大的利潤。
在各種商業洽談中,為了可以讓自己收放自如,人們還經常會采用賣方把叫價提得很高,買方的出價則有意降低的辦法。
一次,聯邦德國的一家公司到中國來推銷焊接設備,這套設備對方先報了40萬美元的高價,還聲明這是考慮到初次打交道為贏得信譽而給出的優惠價格。經過我方再三地討價還價,最終以27萬美元的價格成交。生意成交的時候,德國一方的經理又做了一個非常誇張的仰頭喝藥的動作,開玩笑說:“27萬美元賣給了貴方,我可是虧了老本,回去隻怕就要服毒了。”實際上,該公司的這套設備曾經多次以二十幾萬美元的價格出賣過,首次報價40萬美元以及他的聲明和玩笑話,都隻是在虛張聲勢,以給自己留下足夠餘地的一種手段而已。
談判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假如將談判稱作一種藝術的話,那麼它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運用語言的藝術手段隻是談判這個整體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項談判要想獲得成功,還必須依靠談判者自身淵博的知識、靈活清醒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果斷的處事能力等素質。
談判桌上的幽默運用
在外交事宜上,外交官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進行外交的過程中,應盡量爭取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但也不能因此而破壞了與友國的良好關係,這時,靈活運用幽默的技巧就成了外交官們的法寶。
1946年5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審判日本戰犯的時候,十個參與國的法官們曾因如何排列法庭的座次問題,展開了一場非常激烈的爭論。中心的位置是屬於澳大利亞德高望重的法官韋伯的,它是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庭長,而中國的法官本應坐在韋伯左邊的第二把交椅上,但因為那個時候我國比較貧窮落後,遭到大國的歧視,各個強權國家遂把中國的座次排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