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演講辯論口才,賺得最熱烈的掌聲(1)(2 / 3)

慣用語是指口語中定型的習慣用語,它簡潔生動,意義單純,通俗有趣。如果想要表達為某人或某事“提供方便”的意思,就可以說“開綠燈”;如果要表達空許諾言的意思,可以用“放空炮”。恰當地使用慣用語,不但可以增強演講及談話中的幽默感,還可以增加說服力。

諺語像慣用語一樣,也能讓語言增色。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經過傳播,並在群眾中以口頭方式流傳下來的通俗又包含深刻含義的固定詞句。它不僅富於哲理,句式勻稱,音調和諧,而且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使用得當能大大增強所表達的效果。

比如,想要表達“思鄉”的意思,就可以使用“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之類的諺語。

1988年5月,美國、蘇聯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在歡迎儀式上,戈爾巴喬夫說道:“總統先生,我知道你很喜歡俄羅斯諺語,所以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裏再補充一條,就是‘百聞不如一見’。”戈爾巴喬夫的意思當然是宣稱他們對於削減戰略武器這件事已經有所行動了。

裏根自然也不甘示弱,並且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而不是匆忙催生。”

裏根總統使用的諺語形象地表明了美國政府並不急於和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立場。

接著,兩個國家的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並且雙方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會不講信用,於是便用諺語提醒:“言必信,行必果。”裏根也用一句諺語回送戈爾巴喬夫:“三聖齊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後語也是口語中的一種,通常具有隱語的性質,它的前一部分為比喻或者是說出一個事物,後一部分才是它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演講中恰當運用歇後語,可以增加語言的親和力。

如果你要表示“兩麵討好”的意思,就可以使用“快刀切豆腐——兩麵光”;如果你想表達“假情假意”之意,則可以說“下雨出太陽——假晴(情)”。這樣的歇後語不但使你的話語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而且一定會給聽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美味不可多用。歇後語作為語言中的調味品同樣如此,能夠用得恰到好處、準確簡練,就能達到一語千鈞、增添表達力度的效果;如果用得多了濫了,反而會惹人厭煩,也流於膚淺和滑稽。

演講語言固然要通俗易懂,但是並不意味著拒絕文采,相反,演講的語言必須要有文采。演講的語言要想達到生動形象,則一定要調動所有的語言技巧,例如邏輯技巧、修辭技巧等,這樣才能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為了使你的話聽起來悅耳動聽,演講者也可以如詩人寫詩一般,講究一些音韻。這裏所說的講究音韻是指在必要時能像寫詩一樣押韻,或者是恰當地選擇一些雙聲疊韻的詞。這樣,不但說起來順口,而且聽起來也很悅耳。

演講語言要簡潔明了、突出重點

1975年,鄧小平找剛剛被任命為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的劉誌堅談話。這次談話的特點是幹脆利索、一語中的,且指點迷津。

劉誌堅趕到鄧小平家時,看見張愛萍也在那裏。鄧小平先和張愛萍談話,劉誌堅就坐在旁邊。軍委決定讓張愛萍當好科技人員的後勤部長,鄧小平就告訴張愛萍說:“要讓他們(指科研人員)安心搞科研,要解決他們(指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雖然內容不是很多,但重點十分突出。

和張愛萍談完話後,鄧小平便把目光轉向了劉誌堅:“你去昆明,第一條,首先要把軍隊的工作搞好;第二條,軍隊不能搞資產階級派性;第三條,軍隊要同地方的派性徹底脫鉤。”鄧小平說完,看劉誌堅沒有問題後就說:“那就這樣吧。”於是整個談話結束。

正是由於鄧小平談話往往是言簡意賅,一語中的,要領清晰,因此,事隔幾十年後,劉誌堅同誌還對這次談話記憶深刻,他回憶說:“就那麼幾條,條條重要,重點突出。讓你很得要領。”

一針見血是鄧小平同誌的語言特點之一,他在談話時往往幾句話就能切中要害。他曾經和數不清的人談過話,不少聽過鄧小平談話的人雖然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條是共同的,那就是:他的談話很有“小平特色”——言簡意賅,切中要害,沒有大話、空話。這樣的談話總能便於聽者領會精神。

我國古人就提倡說話要“立片言以居要”,即說話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切忌廢話連篇。

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一位牧師傳教,開始時他對牧師的演講很有好感,準備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獻出去。可是一小時過去了,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感到有些厭煩了。他決定留下身上的整錢,隻把零錢捐出去。又過了半小時,牧師還在沒完沒了地講,馬克?吐溫決定分文不掏。等到牧師講完了,他不僅不給錢,還從捐款的盤子中拿出兩元錢作為浪費自己時間的補償。

這位牧師本來要靠傳教募捐的,卻因長篇大論,惹得馬克?吐溫不滿,最終沒有募到馬克?吐溫的錢,還被馬克?吐溫拿走了兩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