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茲韋伯在紐約賓州協會演講時就是用上麵這幾句話來收場的。他的演說使聽眾們感到快樂、高興,對前途也充滿了信心。這樣的結束方式是比較完美的。可是,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演講者一定要帶有非常真摯的感情,不能阿諛奉承,也不應誇誇其談。假如缺乏誠意,會給人虛偽的感覺,自然無法收到好的效果。
4.結尾激發高潮
激發高潮這種結束方法非常普遍。雖然這種方法不易控製,但處理恰當的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演講整體呈向上發展的趨勢,在結尾處,將句子的分量逐漸加重,就能激發高潮,給聽眾意猶未盡的感覺。
林肯就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在一次關於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演說中,他是這樣說的:
“這讓我們想到了過去。當哥倫布首次發現這個大陸,當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當摩西領導以色列人通過紅海,甚至當亞當首次自其造物者手中誕生時,那時和現在是一樣的,尼亞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經絕種但其骨頭塞滿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當年也曾以他們的眼睛凝視著尼亞加拉瀑布,正如我們今天一般。尼亞加拉瀑布與人類的遠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類更久遠。今天,它仍和一萬年以前一樣聲勢浩大。早已死亡,而隻有從骨頭碎片才能證明它們曾經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史無前例的巨象,也曾經看過尼亞加拉瀑布。在這段漫長無比的歲月裏,這個瀑布從未靜止過一分鍾,從未幹枯,從未凍上過,從未合眼,從未休息。”
林肯的每一個比喻都要較前一個更加強烈,他拿他的時代分別與哥倫布、基督、摩西、亞當等時代做比較,從而累積了效果,使演講達到高潮。
因此,精妙的結尾既是結束,又是高潮;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鏗鏘有力,又餘音繚繞;既別開生麵,又自然而然。
辯論口才,激情人生
要想成功說服,就要加強辯論力度
辯論,是指參與談話的雙方,就同一個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針鋒相對地爭論。在爭論的過程中運用質疑、發問、詰難和反駁等手段來揭露對方的矛盾,占據優勢地位,從而確立自己的論斷,最後,共同取得正確認識,從而肯定共同的見解。可見,辯論的目的在於說服對方來認同己方的觀點。而要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則要求辯論一定要有力度。那麼,如何做到有力度地辯論呢?以下兩種方法可以借鑒使用。
1.率先定義
所謂“率先定義”,其實就是給論題中的一些關鍵字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解釋,根據事實來展開論點,達到先聲奪人、先發製人的效果,從而在辯論過程中占據主動的位置。這在辯論中是慣用的一種策略,尤其在辯題對自己明顯不利的情況下適用。
在1986年的亞洲大專辯論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隊和香港中文大學隊進行辯論的題目是:“外來投資能夠確保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成長”。
正方是香港中文大學隊,反方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隊。很明顯,從命題來看,正方處於不利地位。因為“確保”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詞語,如果把“確保”理解為絕對保證,那麼,香港中文大學隊幾乎是無理可辯的。
然而,他們卻有高招,香港中文大學隊采取了“先發製人、先聲奪人”的策略,一開場就說明“確保”這個詞指的不是百分之百保證。例如在中國內地的客車上,廣播員一般會說:“為確保各位旅客的乘車安全,請不要扶靠車門。”這並不代表隻要不去扶靠車門,就能百分之百保證乘客的安全。
正方香港中文大學隊率先定義了“確保”的含義,從而為自己論點的展開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反方新加坡國立大學隊也沒有令人信服地論證“確保”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證,所以,正方能夠化不利為有利,也就牢牢把握住了辯論場上的主動權,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可以想象,假如沒有采取先發製人、率先定義的策略,而是在承認“確保”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證這樣一種含義的情況下與對方辯論,正方取勝的希望將會很渺茫。
“先發製人”重在“先”字,貴在“製”字。當你知道別人將要說出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或者讓你辦你不想辦的事情時,你就搶先開口,可以截斷、可以封住、可以堵上、可以圍牢、可以壓下、可以勸止,明白告訴對方不要開口,打斷他的話題,或者用其他話語岔開,從而牢牢掌握住交際的主動權,就能夠達到拒絕別人的目的。
2.有力反駁
所謂反駁,就是辯論中的一方提出自己的觀點,否定對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論或看法。對手的言語犀利,自己言辭就要更鋒利;假如對方很有氣勢,那自己就更要有氣勢。以威來對抗威,用勢來應對勢,以快來打擊快,以強來抗擊強。使用這樣的辦法就要求論辯者義正辭嚴,理直氣壯,臨“威”不懼,神態剛強,從而能在辯論中產生一種震懾、威嚴、正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