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中力求與聽眾產生共鳴
演講的目的就在於向聽眾傳達一種思想、一種態度,並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接受,從而達到激勵人、鼓舞人的目的。要想讓聽眾接受你的思想,就必須在演講過程中和聽眾在思想和心理上產生共鳴。
這裏所說的共鳴,是依據心理學“情感共鳴”的原則歸納總結出來的說服方法。
這種說服方法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導入階段,即進行心理接觸的初級階段;轉接階段,即心理接觸的中間階段;正題階段,即心理接觸的高級階段;結束階段。它經常被用於彼此不太熟悉的人或者雙方有對立情緒的對象身上。
要想與聽眾產生共鳴,可以尋找與聽眾之間的共同點,以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
哈羅德?麥克米蘭收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德堡大學的邀請,讓他為該校的畢業班學生做一次演講。演講開始時,哈羅德做了這樣的開場白:
“很榮幸收到貴校的邀請,能來到德堡大學進行演講,我感到很親切。雖然我現在身為大英帝國的首相,但我想這恐怕不是被邀請的主要原因。我的母親出生於印第安納州,我的父親是德堡大學的首屆畢業生,所以,我與印第安納州和德堡大學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我以能夠受到這裏的傳統教育的熏陶而倍感驕傲。”
哈羅德的開場白用平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與聽眾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必然使聽眾產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鳴,為演講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要想在一開始就產生共鳴往往很難,除了發掘你與聽眾之間的共同點之外,還應針對聽眾的特征,分析他們的興趣所在,設計出符合其口味的演講風格,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效傳輸給聽眾,產生共鳴。
另外,在語言的使用上,能用“我們”的地方就一定不用“你”,能用“你”的地方就一定不用“他”,這樣可以有效拉近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讓聽眾感覺演講者也是“我們”中的一分子,更容易產生親切感,你的觀點也就更容易讓聽眾接受了。
精妙的結尾,讓人回味無窮
如同一篇演講的開頭一樣,結尾部分往往也是顯示演講藝術水平的重要環節。結尾在一場演說中是最具戰略意義的。一名優秀的演講者在退席以後,他講的最後幾句話,仍然會回響在聽眾的耳邊,並將被保存為最長久的記憶。所謂“餘音繞梁”就是這個意思。
演講的結尾也需要精心設計。結尾是通向成功的最後一步,講好了,能給聽眾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沒有講好的話,將功虧一簣,還會使人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掃興。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作出一個成功的結尾呢?一般來講,演講的結尾主要有下麵幾種類型:
1.總結觀點結尾
演講者常常會有一種不正確的想法,他覺得自己講的內容在腦海中就像水晶一般清楚,於是認定聽眾也同自己一樣明白。事實卻並不盡然,因為所有的演講者對自己的演講內容肯定已經考慮過很長時間了,但這些觀點對於聽眾來說卻是全新的。它們仿佛像許多丟向聽眾的彈珠,可能有的會落在聽眾身上,絕大部分則是零亂地掉在地上。聽眾可能“記住好多事情,但卻沒有一樣能記清楚”。所以,在演講臨近結束時對你的觀點進行一下總結非常有必要。
下麵這段演說詞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名交通經理所做的。他做的總結就非常成功。
“諸位,簡單地說,根據我們自己在後院操作這套信號係統以及在東部、西部、北部使用這套機器的經驗,它操作起來簡單,使用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阻止撞車事件發生,因而還能夠節省出大量的財力。此刻我懷著最急切、最坦蕩的心情提出建議:馬上在我們的南方分公司推廣使用這套機器設備。”
究竟是哪些方麵促成了他的成功呢?關鍵就在於即使我們沒聽到他演說的其他部分,也可以推論出那些內容。這樣的總結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你進行演講的過程中不妨加以借鑒。
2.借用名句結尾
在眾多的結尾方式中,最理想的莫過於找來一些合適的短句或詩句作結尾。它能製造出最適合的氣氛,也可以體現你獨特的風格,從而使他人產生認同。
世界扶輪社社長哈裏?勞德先生在結束他的演講時就曾使用過這種方法:“當各位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在你們中間,可能一些人會給我寄一張明信片過來。即使你不給我寄,我也會給你寄去一張的。你們一下便能看出是我寄的,因為上麵不貼郵票。但我會寫一些東西在上麵:春去夏來,秋去冬來,萬物枯榮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東西永遠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對你永遠不變的愛意與感情。”
這首小詩與他演說的基調很相配。所以,這個結尾對於他的這次演講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
3.以讚揚結尾
“偉大的賓州應該領先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賓州是鋼鐵的大生產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公司之母,是美國第三大農業州,是美國的商業中心。她前途無限,她身為領導者,機會光明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