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演講辯論口才,賺得最熱烈的掌聲(3)(2 / 2)

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來到楚國,於是楚王安排了酒席來招待晏子。喝到酒酣耳熱之際,隻見兩名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便問道:“這名犯人犯了什麼罪?他來自哪裏?”

武士回答:“他犯了偷盜罪,是個齊國人。”

楚王向晏子說道:“你們齊國人原來都習慣偷盜啊!”

晏子站起來回答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雖然它的葉子形狀看起來相同,但是結出的果實味道卻大大不一樣。齊國的百姓在我們齊國都是安分守己的好國民,但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這可能是由於楚國的環境比較適合培養盜賊吧!”

晏子僅僅使用了一個小小的比喻,就讓楚王灰頭土臉,自討沒趣。

運用比喻的手法來諷刺對方,能夠諷刺得更有力度,可讓問題更加尖銳突出,給對手來個措手不及。

此辯術之妙就在於它能把諷刺寓於比喻之中,二者珠聯璧合,並可以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借用比喻,最主要的作用在於當你諷刺對方的時候,不僅能有力地證實你自己的觀點,還可以使對手更加難以反駁,因為它不但需要反駁你的論點,而且還得想辦法來反駁你的比喻。

“辯”不厭詐,辯論中要設“陷阱”

在辯論中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應讓對方跟隨著你的思路走,這樣就能奪取辯論的主動權。這時你可以巧妙地設置一些陷阱,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你的觀點。

日本的安國寺裏,有個非常聰明的小和尚名叫一休。一次,足利義滿大將軍將他最喜愛的一隻龍目茶碗暫時寄放在安國寺,可是沒想到,一休一不小心把它打碎了。恰恰就在這個時候,足利義滿又派人來到寺中,要取回他的龍目茶碗。

頓時,大家大驚失色,又不知所措。茶碗已經被一休打碎了,應該拿什麼去還給大將軍呢?

一休說:“大家不用擔心,讓我去見大將軍吧,我來應付他!”

一休問大將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到最後都會死,是不是?”

足利義滿回答道:“是。”

一休又說:“世界上所有有形的物體,到最後也都會破碎消失,對不對?”

足利義滿又回答:“是。”

一休接著問:“這種破碎消失,誰也阻止不了是不是呢?”

足利義滿還是回答:“是。”

小一休聽到足利義滿的回答,於是露出一副很無辜的樣子接著說:“義滿大人,您最心愛的龍目茶碗破碎了,這是我們無法阻止的,懇請您的原諒。”

因為之前已經接連著回答了幾個“是”字,足利義滿也知道這件事不宜再嚴加追究下去了,就這樣,一休和安國寺安然地渡過了這個難關。

在辯論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設置一些陷阱,從而趁對方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時候,誘導他說“是”。對方會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地陷入你設的圈套,這時你就能牢牢牽住他的“鼻子”,使對手乖乖就範。這種誘使對方多說“是”的方法被人們稱為“蘇格拉底式問答法”,它對論辯有著非常特殊的功用。

這種“蘇格拉底式問答法”,要求在辯論開始時千萬不能涉及有爭議的論點,而應該順著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之間共同認可的話題,站在對方的立場提出問題,並誘使對方承認你的觀點,使對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時,必須避免對方說“不”。

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論辯者,僅僅伶牙俐齒是不夠的。你還需要依照矛盾分析的方法為你的思辨指引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首先通過製造假象以使對方產生錯覺,接著再誘其上鉤,讓對手陷得越深,越能增加你成功的幾率。當你讓對方身陷其中時,便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他荒謬觀點的緣由,這樣就可以徹底否定對方。

宋朝年間,在一起謀殺案的調查中,縣官對嫌疑犯嚴加拷問,就是查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經過師爺的一番誘問,終於把案情查了個水落石出。

王文和張武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去外地合夥經商。有一次,他們倆約好第二天早晨五更時分,張武去王文家裏找他,然後二人再一起出發。

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張武就收拾好行李出門了,誰知到了天亮時分,張武家裏忽然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中間還夾雜著王文叫嫂子開門的喊聲。

張武的妻子一開門,就隻看見王文滿頭大汗地站在外麵,他氣喘籲籲地說:“嫂子,你丈夫和我約好的說五更天來找我,怎麼到現在天都亮了,他還沒有來?”

他的話令張武的妻子吃了一驚:“他不是早已經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