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做人別那麼直(2)(2 / 3)

曲線思維也並不僅僅是“此路不通、繞道而行”那麼簡單,有時候,典線思維還表現為以退為進、打破前進定勢而主動退卻。很多人經常抱怨有些人不合作,甚至故意找麻煩,其實真正的原因未必是這樣。我們反複地說,性情耿直是一種優秀品質,但其實這種優質品質中也有一些不良因子,既有時候性情耿直直接表現為不肯妥協、不肯合作、缺乏大局觀、非常強勢等等。北宋的王安石,其妻想將公家的一張藤床據為己有,都被他巧妙地打消,並不支持他變法的蘇東坡入獄時,他也曾拋棄私怨,上書營救,不可謂不耿直,不可謂不清高,然而由他主導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王安石變法”卻最終全麵失敗,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性格耿直接近執拗,一意孤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太低。結果把一些原本隻是作壁上觀的同僚都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麵。孤家寡人,能成什麼事?更何況他還僅僅是“寡人”任命的一個大臣。他個人的失敗或許並不打緊,要緊的是,他所倡導的變法最終非但沒有像他最初設想的那樣,讓百姓更幸福,讓國家更富強,反而完全走向了反麵。

再來看一個哲理小故事:

某精神病院有個特殊的病人,他不唱不跳,不哭不鬧,隻是每天撐著一把傘,蹲在角落裏,不吃不喝,因為他總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醫生怕他餓死,就千方百計地讓他吃飯,但他說什麼也不吃,沒辦法,大家隻好彙報院長。院長就想了個辦法,他也撐了一把傘,蹲在病人旁邊。不一會兒,病人就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院長說:“我是一隻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過了一會兒,院長站起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咱們蘑菇是不能走來走去的!”院長說:“誰說蘑菇不能走路?我們是新品種!”說完繼續走來走去。病人看看院長,又看看自己,覺得院長的話有道理,便遲疑地站起來,試著走來走去。院長見他上鉤,接著又拿出一碗米飯吃起來,病人又奇怪地問:“咦,蘑菇怎麼可以吃東西?”院長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們是新品種,當然可以吃東西呀!”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沒多久,這個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在心裏他還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這個故事的意義何在呢?很簡單,我們做事情,難免碰到困難和障礙,碰到一些不配合的人,但別人不配合不要緊,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有合作精神。很多時候,隻有你先讓別人感覺舒服,別人才會讓你感覺幸福。隻有你先放下身段,別人才會彎下腰來。隻有你先表現出善意,別人的目光才會變得柔和。隻有你先妥協,事情才有的談。如果覺得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坎總也過不去——先推倒心中那個執拗的自己。

5.輕信是幸福的天敵

幸福有時候很簡單,隻要知足常樂,不攀比,不嫉妒,不強求,不苛求,就能感受到很多幸福。有一個提法甚至說,隻要沒有不幸,那麼就是幸福的。不過,幸福有時候也很不簡單。因為有些幸福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另外,獲取一時的幸福,或許並不太難,但若想維持長久的幸福,卻很少有人能做到。而對性情耿直者來說,難度更大。因為性情耿直者往往說話直來直去,辦事直截了當,對人容易交心,處世毫無保留。這固然是其可愛的一麵,但也往往被一些無良之徒利用。

《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古人也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從理論上講,人都是向往真情和友善的,沒有人天生就喜歡與人為敵。然而“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有正直善良的,也有卑鄙陰險的。一個人不可能一生都遇到好人,即使我們有一顆真誠的心,真心地想和別人做朋友,但在付出真心之前還是有必要透徹地了解和考察其人品,看看對方到底值不值的我們為之付出真心。

性情耿直的人並不是傻子,也不會見人就交心。但性情耿直的人有一個本質的“弱點”,那就是嫉惡如仇,看到齷齪的人與事,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憎恨;而遇到“同道中人”,他們也會打心眼兒裏欣賞。遺憾的是,他們耿直的品性又決定他們往往不允許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從而不免被那些披著君子外衣的小人蒙蔽,招致損失與不幸。

荀子在論人性時曾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亦有詩雲:“人情忌殊異,世路多險詐。”耿直的品性之所以顯得可愛,一定程度上就在於“世路多險詐”。當然這並不一定是說人性就是惡的,人性其實非常複雜的,具體到一個人身上,也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