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三字經二十八(1 / 1)

史雖繁,讀有次。

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誌四。

兼證經,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

通古今,若親目。

【注釋】後漢:指《後漢書》,南朝劉宋時範曄所著。兼:同時的意思。通鑒:指《資治通鑒》,宋司馬光所作。

【譯文】中國的曆史書雖然紛繁、複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誌》。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曆史的治亂興衰了。

讀曆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曆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司馬光的“警枕”

司馬光,北宋時期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較差,別人讀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司馬光非背二三十遍不可。別人背熟後,休息或出外遊玩去了,可他隻得留下繼續讀,直到背熟為止。時間久了,他便養成一個讀書習慣,那就是比別人多讀幾遍,讀時比別人多思考一些。所以即使讀到半夜,他還是手不釋卷。

十多歲的年輕人,到晚上特別喜歡睡覺,司馬光也不例外。他感到晚上時間全睡去了,非常可惜,於是便想出一個妙法,即把平時睡的枕頭推到一邊,用一段圓木代替枕頭。他想:隻要睡到半夜,一翻身,枕頭滾走,頭部跌落下來就會馬上驚醒,又可以繼續讀書了。采取這一辦法後,果然有效,再也沒有出現睡過頭的事了。時間長了,他和圓木枕頭有了感情,親切地把這種枕頭叫做“警枕”。

司馬光一生勤奮好學,從不懈怠,終於成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曆史學家,成功編撰了曆史巨著《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