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至今仍被廣泛運用的一種肢體語言。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手勢被賦予了種種特定的含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成為人類表情達意有力的手段之一,在肢體語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勢的“詞彙量”在肢體語言當中十分豐富,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第二張麵孔。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恰當地使用手勢,就能幫助你更好地和他人進行溝通,使你的談吐更有魅力、更加動人。
一般情況下,手勢的表意功能可分為模擬性手勢、情緒性手勢、指示性手勢、象征性手勢和禮儀性手勢五種類型。
1.模擬性手勢。模擬性手勢是指比劃事物形象特征的手勢動作。比如,抬起手臂比劃一個人的高矮,伸出拇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比畫雞蛋的大小,掄起胳膊側身往後模仿騎馬等。模擬性手勢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聽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由於它往往還帶一點兒誇張的意味,因而它還極富有感染力。
2.情緒性手勢。它是伴隨著說話人情緒的起伏而發出的,往往用來表達或強調說話人的某種思想感情、情緒、意向或態度。比如,高興時拍手稱快、悲痛時捶打胸膛、憤怒時揮舞拳頭、悔恨時敲打前額、猶豫時撫摸鼻子、著急時雙手相搓。通常來說,用手摸後腦勺則表示尷尬、為難或不好意思,雙手叉腰表示挑戰、示威或自豪,雙手攤開表示真誠、坦然或無可奈何,揚起巴掌猛力往下砍或往外推,表示堅決果斷的態度、決心或強調某一說詞。情緒性手勢是說話人內在的情感和態度的自然流露,經常和表露出來的情緒緊密結合、鮮明突出、生動具體,通常能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指示性手勢。指示性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對象的手勢動作。比如,用手指自己的胸口,表示談論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伸出一隻手指向某一座位,是示意對方在該處就座。指示性手勢可以用來指點對方、他人、某一事物或方向,還可以表示數目、指示談論中的某一話題或觀點等等。指示性手勢可以增強談話內容的明確性和真切性,便於及時掌握聽者的注意力。
4.象征性手勢。象征性手勢是表示抽象意念的手勢動作。這種手勢一般具有特定的內涵,使用十分普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推廣的一種象征勝利的“V”字形手勢(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狀,餘指屈攏)。19世紀初,風行於美國而後在歐洲被普遍采用的表示良好、順利、讚賞等意思的“OK”手勢(大拇指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其他三指伸直張開),就是屬於象征性手勢。在我國,舉起握成拳頭的右手宣誓表示莊嚴、忠誠和堅定;少先隊員們將右手舉過頭頂象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蹺起大拇指表示稱讚、誇獎;蹺起小指表示貶斥、蔑視。象征性手勢能在溝通過程中製造特定的氣氛和情境,從而加強溝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