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認為:自己為自己幹,哪怕再小,它也是自己的,幹起來才有興趣,才有幹勁兒。因此,溫州人沒有“找工作”的觀念,隻有“找生意做”的念頭。
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我也想創業,但是創業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創業中會有許多風險,不如打工來得安穩些。
溫州人:我為什麼要給別人打工?資金再少也要創業,給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失敗也是一種人生經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溫州人。
俗話說:“工字不出頭。”一輩子打工,很難有大成功。司馬遷說過:“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文不如倚市門。”香港富豪莊永競則說,即使當個小老板,資本再少也總是為自己幹,總會有發財的希望。可見,給別人打工,總是沒有自己做老板更有發展。而溫州人的想法正是如此。
前些年,有一個很有名的俗諺: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錢少。後麵還有,但沒有涉及到溫州的。在這裏還要加上一句:不到溫州不知道老板少。在溫州,老板比較多,每個企業就算隻有一個老板,在溫州就有10萬個老板。一個打火機、一雙皮鞋、一個低壓電器產品,都是由眾多老板生產出來的。
溫州有一句名言:家家有項目,家家有老板。雖然像廣告語,但並不誇張。“寧為雞首,不做鳳尾”滲透到溫州人骨子裏,就是人人想當老板,這是溫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動力。
溫州年輕人的理想不是到國有企業上班或坐機關,而是自己去創業,辦廠或開店。經驗不足的,先到一些民企去打工見習,等學得差不多了,出來自己幹。連一些偏僻農村的青年也是如此,他們外出都是立足於自己幹,不滿足於做打工仔、打工妹。即使在機關上班的人,一般家裏還有人辦企業或開店,在機關下班了,馬上趕回家裏上班。無論是幹部還是普通員工,投資意識都很強,大多把閑錢用於入股辦企業,或用於借貸,或購置房地產,所以溫州人一般都有兩三套房子,用於出租或升值。
“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士兵。”在這裏套用這句話就是“不想當老板的溫州人不是真正的溫州人”。正是這種強烈的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願望,讓成千上萬的溫州人背起行囊,天南地北四處闖蕩,尋找當老板的機會。
1980年年底,薛林華從部隊退役,被分配到溫州老家的市檢察院,當上了一名檢察官。
檢察官的工作可是個實打實的鐵飯碗。就是放在今天,有多少人擠破腦袋去爭這個位置都爭不上。所以,薛林華戰友來看他的時候,都不無羨慕地說薛林華謀得了一個好差事。但是,薛林華卻不這麼想。
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薛林華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裏就想:“檢察官這飯碗,穩當是穩當,可是這碗裏能盛多少飯、盛什麼飯,我可說了不算。單位今天給我肉吃,我就吃肉,明天給蘿卜吃,就隻能吃蘿卜,這可不行。要是這樣混下去,這一輩子隻能這樣了。”
結果,薛林華把到手的鐵飯碗往地上一丟,背上行李卷下海了。
薛林華的第一站是深圳。
幾經奔波,薛林華找到一家廣告公司,做起了業務員。但是,一無經驗、二無關係,幹了兩個月,薛林華沒有做成一筆業務。他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一行,再熬下去也是白費時間,不如轉行,於是就離開了廣告公司。
後來,薛林華相中了一家貿易公司。他籌措了5萬元以承包的形式成了這家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在當時,5萬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薛林華也是咬著牙,頂著壓力豁出去了。
但是,這一次薛林華又失敗了。他在做第一筆生意時就被騙了30萬元。盡管貿易公司幫他承擔了一定的損失,但是薛林華仍然受到很大打擊。不過,這次的失敗,讓他意識到,這條路自己還是走不通。沒過一年,薛林華從貿易公司退出了。
朋友們還有以前的戰友知道消息後,都埋怨薛林華,原本有著好好的鐵飯碗,不捧住了、把牢了,還把它給丟了,然後跑出來找罪受。這些話並非全無道理,薛林華每每想起來,心裏也不是滋味。不過,他不後悔。因為薛林華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盛飯的器皿,而是要做那個決定自己“吃什麼飯”的人。
接下來,薛林華陸續在音像業、房產業進行嚐試。盡管同樣沒有取得成功,但是他在這中間學到了很多,比如如何與客戶洽談起草協議、如何協調各方關係等。最重要的是,薛林華接觸到很多海外投資商。這為薛林華事業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