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老板都是“苦”出來的(2 / 2)

這時,溫州人骨子裏那種不服輸的精神再次充盈在李汝龍的腦子裏,他仍然堅持做皮包生意。

有一次,李汝龍看到了一種款式新穎的皮包,然後聯係皮包廠家,學習製造工藝,自己開始製作這樣的皮包,最後他取得了成功。之後,他擁有了千萬資產,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皮包商業王國。

實際上,身體上的苦並不算什麼,許多溫州商人在剛開始的時候甚至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這種心靈上的苦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但是,溫州人卻能夠默默忍受。在他們心裏,為了自己心中的事業,他們可以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苦。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種吃苦的精神在溫州人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率江西黨政學習考察團在溫州考察時這樣說道:“這裏的企業都能積極進取,主動性很強,我們學習溫州的經驗,主要是學習溫州精神。這是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拚搏精神。”而這一點,也正是溫州商人區別於其他商人的獨特之處。

有人認為,溫州商人這種肯吃苦的精神主要來源於地理環境和曆史文化。

溫州三麵環山,一麵臨海。獨特的地域文化決定了這裏的人喜歡“獨”而不喜歡“統”。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大一統”的思想占據了主流,溫州商人似乎缺少了優越性。但是,當市場經濟時代來臨時,溫州商人的獨立精神就迸發出來,這種能量使溫州商人身上具有無可比擬的特點,那就是肯吃苦與自強不息。

溫州人在許多人眼裏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能吃苦”。創業初期,溫州人大部分時間在擠火車、汽車中度過,沒有座位,就鑽到座位底下睡一覺,打地鋪是家常便飯,黃建峰也不例外。

1978年,黃建峰就來到了東北推銷閥門、電器等小商品。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對市場行情不了解,他隻有在各地跑業務,希望能拉到一些客戶。冬天的北方氣溫已降到零下30攝氏度,他也堅持在外跑業務,路上“形單影隻”。他經常穿梭於東北三省各地之間,為了節省晚上住宿費,他每次要挑選夕發朝至的列車,晚上就在火車上度過。

1984年,黃建峰在哈爾濱租了一個固定櫃台做電器銷售,結束了六年的“遊擊”生涯。

隨後,溫州人善於搶占商機的天性再一次在他的身上得到體現。當時,就在人們紛紛踏進流通領域時,手頭有創業資金的黃建峰在1998年正式退出經營了20年的流通行業,獨辟蹊徑搞農業產業化,斥巨資成立了黑龍江省青岡富海玉米製品有限公司,生產食用酒精。1999年和2001年,黃建峰分別收購兩家停產多年的國有製糖廠,而這兩家國有企業共有員工2400多名,黃建峰沒有讓一名工人下崗。這兩家製糖廠的複活,保證了當地提供生產原材料的近10萬農民的收入。

一個急切渴望成功卻又總與成功無緣的人,無須怨天尤人,不妨先問問自己:你是否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辛勞?成功是由許多辛酸和汗水所結成的果實,關鍵是靠平時的準備與辛勤耕耘。有的人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而有的人手捧著金飯碗,卻需要向別人討飯吃。個中的差異,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