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1 / 1)

很多年前,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一個學院的禮堂裏,進行著這麼一場演講:

“我的生母是聾子,因此她不能說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他是否尚在人間,我這輩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去做事。

“如果情況不隨人願,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去加以改變,一個人的未來怎麼樣,不是因為運氣,不是因為環境,也不是因為出身”。

演講者輕輕地重複方才說過的話,“如果情況不隨人願,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去加以改變”。

“一個人若想改變眼前充滿不幸或無法盡如人意的情況,”演講者以堅定的語氣繼續說,“隻要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希望情況變成什麼樣?’然後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動,朝理想目標前進即可”。

接著,演講者的臉綻現出美麗的笑容:“我的名字是阿濟泰勒·摩爾頓,今天我以美國財政部長的身份站在這裏”。

的確是這樣,贏家都堅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隻要你有堅定的信念,隻要你去行動。如果語言還不能打動你的話,不妨看看湯姆·鄧普西的故事,他本身的經曆就是這條哲理的最好例證。

湯姆·鄧普西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但是,他的父母從不會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結果,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果童子軍團行軍5 000米,湯姆也同樣可以走完5 000米。

後來,湯姆學踢橄欖球,他發現,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任何男孩子都遠。他請人為他專門設計了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並且得到了衝鋒隊的一份合約。

但是,教練卻盡量委婉地告訴他,他不具備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請他去試試其他的工作。最後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聖徒球隊,並且請求教練給他一次機會。教練雖然心存疑慮,但是看到這男子如此自信,就對他產生了好感,並收下了他。

兩個星期後,教練對他更有好感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了55碼,並且為本隊掙得了分。這使他獲得了專為聖徒隊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賽季中為他的球隊掙得了99分。

不久,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刻到來了。那天,球場上坐了66 000名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隻剩下了幾秒鍾。這時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鄧普西,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當湯姆進場時,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那是由巴第摩爾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球傳接得很好,鄧普西一腳全力踢在球身上,球在筆直地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66000名球迷屏住呼吸注視著,球在球門橫杆之上幾厘米的地方越過,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聖徒隊以19比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因為這是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令人難以相信!”有人感歎到,但是鄧普西隻是微笑。他想起了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他之所以創造了這麼了不起的成績,就是因為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

很多時候,人生中的許多事情我們是能夠做到的,隻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如果我們相信並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夠做到,而且一定會做好。要相信:人生之中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