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感謝遭遇過的輸贏(2)(2 / 3)

失意不能失誌,失意不是失敗,它是成功的基礎,是一個思考反省的過程,為成功打下了地基。身在嚴酷的境遇之中,不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不屈服於命運的擺布,善於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命運作鬥爭,最終我們就有機會沐浴在明媚的陽光裏,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豐盈。

“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兩個美國記者有一段精彩的對話:甲問:“你看他們能重建家園嗎?”

乙答:“會的,一定能!”

甲又問:“你為什麼那麼肯定?”

乙反問:“你看到他們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著什麼了嗎?”

甲說:“一瓶鮮花!”

“任何一個民族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時候還沒忘記鮮花,還有什麼困難不能戰勝的?他們一定能夠很快在這片廢墟上重建家園!”乙說道。

這段經典的對話流傳了很久。的確,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一瓶鮮花,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彰顯出一個國家的內心強大。也正因為此,“二戰”後廢墟般的德國建設成為當今世界三大經濟、科技強國之一。

在遇到挫折或失敗時,聰明的人知道一味地沉浸於消極情緒中是有害的,他們知道生活的重點是什麼,他們會對自己的失意坦然一笑,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這樣的人才會遠離生活的煩惱,得到命運的垂青。

蘇軾,一個北宋的大文豪,才智超群,學富五車,按理說他的人生應該是一帆風順的,隻可惜事實恰恰相反。蘇軾的一生多舛不濟,他一再被政敵排擠,幾次被貶謫,還差點兒走上斷頭台。但是,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用豪放豁達的性格將失意洗滌,盡量追求人生的意義與生活的樂趣。

首先,蘇軾開始潛心研究文學,習字作文,留下“石穿空,驚濤岸……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等詩詞,氣勢磅礴,格調雄渾,其境界之宏大、魄力之雄偉,一腔赤心報、壯誌難酬的感慨昭然若揭。《赤壁賦》是蘇軾創作上的高峰,這是一篇充滿人生得失哲理的千古美文,就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

後來,蘇軾愛上了烹飪這一行,且屢屢創新,花樣百出。僅在流放黃州、惠州期間,他就開發出了二十多道菜肴,蘇式燉肉、煮魚等一直食用到今日,廣受好評;在惠州流放期間,他還研製出一種好酒,取名為“真一酒”。

此外,蘇軾雖然出身書香門第,不過在流放期間“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的窘境下,他卻能放下身段,務農自娛。比如,在黃州流放時期,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率領一家老小清除斷壁殘垣、焚燒雜草、開荒播種、喂養家禽,實現了豐衣足食。

蘇軾一生懷才不遇、命運多舛,但是這些人生的失意沒有壓垮他,反而使他從哀傷中振奮起來,成為了一個難得一見的千古大文豪、大美食家、大生活家。是什麼力量使他失意又自強不息呢?就心理學而言,這皆因為他能以一顆靜心來麵對世間的得失進退,他備受後人推崇也正是因為這種曠世情懷。

同時,蘇軾的做法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發: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逢逆境,不要氣餒和自我放棄,寄情於所好,發展專長,積極營造快樂的生活,終臻人生的化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詞句無不蘊蓄著蘇軾在失意之時的生活態度。

在《探索人生的意義》這本書中,美國作者兼學者葛尼斯有一段話很有意義:“我曾是集中營裏的囚犯。我永遠記得,即使在那樣暗無天日的悲慘情況下,有人仍是沿著牢房安慰他人,或是拿出僅剩的麵包分給同伴。也許這些人隻是少數,但他們證實了一件事:外在環境或許會剝奪人的一切,但奪不走他最後的自由,那就是在惡劣的情況下,他仍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處世態度及方式。”

隻有非常的境遇才可以試驗出一個人的品格,隻有在失意之時方才可顯示出非常的氣節。

俄國作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生在世不總是一帆風順和美妙動人的。”是啊!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裏,誰沒有失意的時候呢?重要的是,失意的過程往往是獲得真知的過程,如果我們從中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完善自己,避免今後再走相同的或相似的彎路,那麼我們已實實在在地踏上了成功的路。

如何選擇完全在於你的心態,在於你的心胸寬廣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