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未考取,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六首。

注釋

①月夜:一作《夜月》。

②更深月色半人家:這句是說夜半更深之時月亮偏移,月色隻能照到半邊庭院。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③北鬥、南鬥:星宿名。闌幹:橫斜的樣子。

④偏知:忽然感到,有出乎意料意。

⑤新:初,初次。透:透入,傳入。

譯詩

夜深了,月兒向西落下,院子裏隻有一半還映照在月光中;橫斜的北鬥星和傾斜的南鬥星掛在天際,快要隱落了。就在這更深人靜、夜寒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你聽,冬眠後小蟲的叫聲,第一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裏。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歎其圓缺;而隻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朦朧而和諧的旋律。

這首七言絕句,在寥寥二十八字中,詩人以藝術家所特有的敏感,以對物候細微變化的真切感受,感覺到了春的來臨,同時飽含激情地去描繪那蘊蓄著勃勃生機的早春月夜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首詩的前兩句就頗有畫意。寫的是仰觀所見景象,向人們描繪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靜的星空月夜圖。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鬥星和南鬥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著一片夜的靜寂,隻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鬥南鬥在默默無言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鍾聲的腳步已跨過了夜半的身影,可詩人好像沒有注意到,仍然佇立窗前,透過窗紗,遠眺外麵的世界。月光如流水般瀉下來,浸潤著人家的夢。夜是那樣的靜,靜得讓人感動。詩人寫“月夜”,選取了一個小角度,寫一個庭院。這裏將天地融為一體,勾畫出浩瀚無垠的空間,創造出十分幽靜的意境。特別是“半”字,用得十分工巧,它進一步把月照庭院的情景鮮明地表現出來。由於有月光,詩人的視線由庭院而仰視天空,那湛藍的夜空中,群星閃爍,引人注目的北鬥七星已經橫斜,南鬥六星也逐漸西傾,星移鬥轉,正是夜深時所特有的景象。

這兩句在描繪月夜的靜謐方麵是成功的,但它所顯示的隻是月夜的一般特點。如果詩人的筆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多少新鮮感。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另辟蹊徑,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為人寫過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兩句詩構思非常新穎別致,不落俗套。寫的自然還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實際上所蘊含的卻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這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詩人巧妙地從聽覺著墨,聞蟲聲而知春暖。這兩句詩互為因果,前者寫結果——知春暖,後這些知春暖的原因——蟲聲透紗入室。夜深人靜的時候,鳴蟲的唧唧鳴叫從外麵陸陸續續地透過窗紗,傳到詩人的耳鼓,詩人忽然感覺到,夜深了,蟲兒還在叫,天已經暖了,春天已經來到了人間。在這靜謐的月夜中,蟲鳴聲標誌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複蘇,難免要觸發詩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和創作的激情。這不僅表現出詩人藝術上的獨創精神,而且顯示了敏銳、細膩的感受能力。“偏知”指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新透”,第一次透過。“新”與“偏知”呼應,蘊含了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那種新鮮歡愉之感,新穎、細膩、獨到,富有生機和情趣。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這句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

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兩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隻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

這首詩動靜結合,聲色兼具,虛實相生,繪畫美與詩意美渾然一體,自然美與人情美相映成趣,意境恬靜淡雅,清新空靈。此詩堪稱絕句中叫絕的絕妙詩作。

本詩語言平實清麗,淡雅雋永,寫得極其細膩,將季節的瞬時微妙變化表現出來。由蟲聲而知春暖,讓人感到春夜之溫馨,春意之盎然。它猶如一首小夜曲,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耐人尋味。

逢入京使①

岑參

故園②東望路漫漫③,雙袖龍鍾④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⑤君⑥傳語⑦報平安。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年進士,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赴安西高仙芝幕掌書記,複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職。肅宗朝拜右補闕,貶虢州長史。代宗朝入蜀,兩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罷官後客居成都,後客死成都旅舍。其詩以邊塞詩著稱,體格奇警,意氣豪邁,情辭慷慨,聲名遠播異域,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之一,與高適並稱“高岑”。有《岑嘉州集》。

注釋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園:長安,指作者在京城長安的家。

③路漫漫:路程遙遠。

④龍鍾:形容流眼的樣子,這裏是沾濕的意思。

⑤憑:托附,拜托。

⑥君:指入京使者。

⑦傳語:捎口信。

譯詩

回首東望,故園已在漫漫千裏之外;兩袖已沾滿眼淚,但臉上依然淚痕不幹。今日途中有幸與您在馬上邂逅,想寫封家書卻沒有紙筆;隻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幫我報個平安。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隻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

正是基於這兩點,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他踏上征途之後,他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然迎麵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

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與感受。詩人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隻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用“東望”這一行動來表現詩人對於長安家園的深切思念,“路漫漫”三字,則是“東望”時的感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說明離家之遠。也是從空間距離上表示離開家園越來越遠,思家之情不能遏止。

第二句“雙袖龍鍾淚不幹”帶有誇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寫思鄉的情狀。“龍鍾”在這裏是淋漓沾濕的意思。“淚不幹”,正是因東望故園而內心激動的結果,“雙袖龍鍾”又是“淚不幹”的形象描繪。“龍鍾”和“淚不幹”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這兩句,對故鄉的思念,詩人不是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達,而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描寫來展現的,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這裏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

三四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緊扣詩題,完全是旅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但多言外之意。我們可以想象詩人和使者在旅途中相遇,除了互致問候外,還會談及邊塞情況,長途跋涉的艱險等等。使者也會問及詩人長安朝延中的情況,以及詩人是否捎家書等等。但詩人脫口而出,以“憑君傳語報平安”作結,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裏吧!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直率,收束得極幹脆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態度雖然安詳,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意境沉鬱蒼涼。透過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胸懷廣闊,抱負不凡,對前途積極樂觀與自信,因而對家庭瑣事與兒女之情雖有惦記,但並不耿耿於懷。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如同隨口而出,特別是後兩句寫馬上相逢的情景,充滿了濃鬱邊塞生活氣息,鏡頭集中清晰,如影視特寫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 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曆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全詩用賦法,不事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但所敘的事實又深刻地表現了邊塞征人的懷鄉情緒。盡管是質樸的素描,也同樣能深深地使人感動。這正是此詩的高妙之處,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裏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從而使之具有了典型的意義。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江村即事①

司空曙

釣罷②歸來不係船,江村月落正堪眠③。

縱然④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⑤淺水邊。

作者簡介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初,一說字文明。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早年曾赴京應試不第,安史亂起,避亂南方。代宗、德宗時,曾任洛陽主簿、左拾遺、水部郎中等職。詩多贈別、羈旅之作,善於表現異鄉流落之感和窮愁失意之情,詩風樸實,意蘊深長。

注釋

①江村:臨江的村莊。即事:以當前的事物為題材所做的詩。

②罷:完了。

③正堪眠:正是睡覺的好時候。堪:可以,能夠。

④縱然:即使。

⑤蘆花:蘆葦的花。

譯詩

漁翁釣完魚回來也不用把船栓在岸樁上,這時月亮已落山了,夜也深了,正可以好好地睡一覺。即使夜間小船被風吹走也沒什麼關係,船兒一定會停在江邊開滿蘆花的淺水邊。

賞析

這首詩題為江村即事,描寫的卻是詩人幽雅閑適的情趣,隻有寥寥四句,著墨不多,但並不鋪寫村景江色,而是從生活中攝取漁人釣罷歸舟,放船安眠的小場景,通過江上釣魚者的一個細小動作及心理活動,反映江村生活的一個側麵,通過情趣的描寫,在層層渲染中使其有情有景,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優美。妙趣橫生,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釣罷歸來不係船”,首句寫漁翁夜釣回來,懶得係船,而讓漁船任意飄蕩的情景。傳遞出漁人一天勞作後,隨便把船一丟而坦然離去的情態。“不係船”三字為全詩關鍵,以下詩句全從這三字生出。統攝全篇,生動表現出寧靜優美的景色和釣者悠閑的生活情趣。第二句詩“江村月落正堪眠”緊承上句,點明“釣罷歸來”的地點、時間及人物的行動、心情。寧靜的江村,月落夜深,漁翁夜釣晚歸已是滿身疲憊、困倦欲睡因而懶得係船。著一“堪”字,既表現出人物此時思眠之切,又說明江村幽靜的環境正好安眠。“釣罷歸來”,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著閑適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環境背景,由此又營造出幽寂的氛圍。在此閑適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是,不係船能安然入睡嗎?這就引出了下文,點明不係船的原因:“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這兩句緊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麵的問題,把詩意推進了一層。“縱然”蕩開一筆,“隻在”將筆收回,由此將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現出來,“縱然”、“隻在”兩個關聯詞前後呼應,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進一層:且不說夜裏不一定起風,即使起風,沒有纜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長滿蘆花的淺水邊,又有什麼關係呢?通過如此推想,不僅交代了首句“不係船”的原因,同時使人深深體味到江村風景的閑靜幽美、社會生活的安定太平及人物心境的歡暢閑適。不僅使閑適的心情更為輕鬆,而且間接地描繪出江村幽靜曲折的水景。正因這樣的幽靜的水景,才造成詩人如此閑適的心境。因此,詩的表麵雖屬抒情,但深層卻實為寫景,情景互為因果,互相交融,蘊蓄著濃濃的詩味。這裏,詩人並沒有刻畫幽謐美好的環境,然而釣者悠閑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生活隨性的態度。

這首小詩善於以個別反映一般,通過“釣罷歸來不係船”這樣一件小事,刻畫江村情事,由小見大,就比泛泛描寫江村的表麵景象要顯得生動新巧,別具一格。詩在申明“不係船”的原因時,不是直筆到底,一覽無餘,而是巧用“縱然”“隻在”等關聯詞,以退為進,深入一步,使詩意更見曲折深蘊,筆法更顯騰挪跌宕。詩的語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詩情畫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諧,表現的是漁翁隱逸生活的悠閑自在的情調。

讀完全詩,讓我們領略到一幅幅優美的畫麵:漁翁的深入簡出,自食其力,閑適散淡;環境的寧靜優美,江月相應,蘆花搖曳;不係船則體現了人物和環境之間和諧而有生趣的關係。

題紅葉

韓氏

流水何太急,深宮①盡日閑。

殷勤②謝③紅葉,好去到人間④。

作者簡介

韓氏,生卒時間不詳,當為唐宣宗時宮人。

注釋

①深宮:指皇宮內。

②殷勤:懇切。

③謝:告訴。

④人間:原和天上相對。這裏指常人住的地方。

譯詩

流動的河水為何急急流去,我在深深的皇宮裏整日清閑空虛。我依依不舍的辭別紅葉,到了皇宮外麵要好好的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賞析

相傳這首詩是唐宣宗時一個宮人韓氏所寫。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雲溪友議》記述,唐宣宗時,詩人盧渥到長安應舉,偶然來到禦溝旁,看見一片紅葉,上麵題有這首詩,就從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內。後來,宣宗聽說了這個故事,就把這位姓韓的宮女遣出宮,令與他成親,也因此成就了一對鴛鴦。後來,韓氏見到盧渥箱中的這片紅葉,歎息道:“當時偶然題詩葉上,隨水流去,想不到還被你收藏在這裏。”這就是有名的“紅葉題詩”的故事。對此,《青瑣高議》和《北夢瑣言》(據《太平廣記》引)也有記載,但在朝代、人名、情節上都有出入。

這一故事在輾轉流傳中,當然不免有被人添枝加葉之處,但也不會完全出於杜撰。從詩的內容看,很像宮人口吻。它寫的是一個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對自由、對幸福的向往。詩的前兩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妙在隻責問流水太急,訴說深宮太閑,並不明寫怨情,而怨情自見。一個少女長期被幽閉在深宮之中,有時會有流年候水、光陰易逝、青春虛度、紅顏暗老之恨,有時也會有深宮無事、歲月難遣、閑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這兩句詩,以流水之急與深宮之閑形成對比,就不著痕跡、若即若離地托出了這種看似矛盾而又交織為一的雙重苦恨。詩的後兩句“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運筆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傳意,托物寄情,不從正麵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不直說自己久與人間隔離和渴望回到人間,而用折射手法,從側麵下筆,隻對一片隨波而去的紅葉致以殷勤的祝告。這裏,題詩人對身受幽囚的憤懣、對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衝破樊籠的強烈意願,盡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評李白的《玉階怨》說:“其寫怨意,不在表麵,而在空際。”這話也可以移作對這首《題紅葉》詩的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