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潤滑得像酥油一樣,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時節,遠遠勝過滿城楊柳堆煙的暮春景色。
賞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範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天街小雨潤如酥”描繪出了都城長安的街市被綿綿的雨絲籠罩著,滋潤著,小雨細軟、滑潤、柔和,這是僅能“浥輕塵”而不濕衣的細雨。一個“潤”字寫出了春雨的及時與可貴。大地經過嚴冬,現在萬物正在複蘇蒙生,多麼需要雨水的滋潤啊。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更妙的是詩人又把這滋潤萬物的及時春雨比作“酥”,即酥油、奶油一類的東西,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真是春雨貴如油哇,你說萬物經受了這樣的滋養,還能不瘋長嗎?杜詩狀寫的是春雨的細軟輕柔,而韓詩則更強調春雨的適時與貴重。蒙蒙細雨灑落在長安的大街上。這輕柔細潤、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人們:春天來了。描寫早春小雨的這一句是下一句描繪春草初萌的極好的鋪墊。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在這天街煙雨迷蒙的背景下,作者及時推出了第二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全詩的警句,也是流傳千古的佳句。早春二月,在北方長安(當時京城),當樹梢上、屋簷下還掛著冰棱兒的時候,春的影兒也是不見的。你如果在郊野尋找春天的足跡,近看隻能看到一叢叢的枯草,似乎沒有春意。然而如果你把視線放遠,則會看見一片淺淺的綠意,仿佛一幅淡綠山水畫。由於小雨的潤澤,稚嫩的草芽開始萌發破土了。遠遠望去,大地隱隱約約地顯出一片綠意;走近一看,小草稀疏,卻見不到那一層淡淡的新綠了。這就是早春之色。詩人正是具有非凡的敏銳的洞察力,抓住了草色這一早春之魂來描繪早春的,本詩寫出了人人胸中有,而人人筆下卻無的北方早春獨特景象,因而才受到人們的喜愛。韓愈這句詩真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既有詩情,又具有畫意,給讀者一種撩人的朦朧美感。經受如酥小雨的滋潤,草色清新、柔嫩,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之美。“草色遙看近卻無”,兼攝遠近,傳神地描繪出早春之色,表現了詩人在久盼中突見草色的無限喜悅之情。我們從這絕妙詩句中,可以看出文學大家韓愈敏銳而深入的觀察力與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底。
正因為對早春懷有這種獨特的情感,所以在詩的最後兩句,作者直抒胸臆,對早春發出由衷的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作者認為,早春是一年春天最好的時刻,其景遠遠勝過春花爛漫,煙柳繁華的陽春三月。後兩句的抒情,可謂畫龍點睛,把詩向更高的境界推進了一步。
“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認為一年四季以春季為最好,而整個春季的光景又莫過於早春。因為早春是剛剛送走隆冬的節候。冬季嚴寒,北風凜冽,人們多日蟄處居室。如今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到處充滿著生命的萌動和盎然的生機。對暮春,人們不會像早春那樣產生強烈的新鮮感。而早春是短暫的,人們久違的新鮮感會隨著早春的離去而消逝,所以要抓住這早春景物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這是詩人對早春的獨特而深切的感受。早春時節的草色是柔嫩的,更是嬌貴的。因為這淡的綠,是漫漫寒冬後大地的唯一裝飾。
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到了晚春則楊柳堆煙、繁花似錦,色彩濃重豔麗極了,何況滿城都是,並不稀罕,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人們也沒有了當初突見草色的驚喜和新鮮感,所以詩人結尾說:“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它遠遠超過了衰落的煙柳滿城的晚春景色。早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綠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這一對比,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更加反襯出了早春的特征。
這首詩精巧奇特,富有新意。詩人敏銳地抓住了最具早春特色的景物——如酥的小雨、朦朧的草色來寫,運用比喻、對比、反襯的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清新悅人,鮮活而有靈性,早春的清新嬌美,更被芳春繁盛豔麗反襯得淋漓盡致。而《早春》的詩風清新、自然,字裏行間蘊含著欣欣的生機、詩人久盼春色的驚喜和熱愛早春的心情,使人讀來更感意境美,從而激發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①
劉禹錫
巴山楚水②淒涼地,二十三年③棄置身④。
懷舊⑤空吟聞笛賦⑥,到鄉翻似⑦爛柯人⑧。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村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⑨,暫憑杯酒長精神⑩。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一說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二十二歲中進士,曾任監察禦史。隨即與柳宗元等積極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失敗後一度被貶。晚年官至檢校禮部尚書(“檢校”是加官的名稱),兼太子賓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常與白居易唱和,並稱“劉白”,詩風格清新,婉轉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並多反映社會生活。有《劉夢得文集》。
注釋
①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醉贈劉十八使君》相贈,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酬:答謝,酬答。這裏是以詩相答的意思。樂天:指白居易。
②巴山楚水:古時四川東部屬於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於楚國。劉禹錫曾被貶到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詩人被貶到之地。
③二十三年:作者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被貶,到寫此詩時,共22個年頭,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
④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棄置:拋棄。
⑤懷舊:懷念舊友。
⑥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便寫了一篇《思舊賦》。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⑦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
⑧爛柯人:指晉人王質。《述異記》說晉朝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⑨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
⑩暫憑:暫且憑借。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
譯詩
自己被棄置在巴山楚水這個淒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如今歸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隻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如今回到故鄉,與王質一樣,恍若是隔世的陌生人一樣。沉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各種樹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歌,暫且舉杯,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吧。
賞析
這是一首酬答詩。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白在對劉的贈詩中最後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麵感歎劉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麵又稱讚了劉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才名那麼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讚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詩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詩一開篇就接過白詩的話頭,接著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詩歌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一唱一和,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係。
詩的首聯,極富概括力,表現出作者不同凡響的抒情才能。劉禹錫因積極參加順宗朝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鎮的聯合反撲下,順宗讓位給憲宗,王叔文被殺,劉禹錫等被貶。他先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貶連州(今廣東連縣),調夔州(今重慶奉節)、和州(今安徽和縣),未離謫籍。朗州在戰國時是楚地,夔州在秦、漢時屬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貶地。劉禹錫沒有直率傾訴自己無罪而長期遭貶的強烈不平,而是通過“淒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讓讀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曆中,感覺到詩人抑製已久的憤激心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頷聯中,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王叔文、柳宗元等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隻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罷了。貶謫到異地,空有懷念老朋友的心情也無由見麵,一再吟誦《思舊賦》也沒有用,所以說“空吟”。“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劉禹錫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家鄉裏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京城鄉,真如那在山中觀棋爛了斧柄的王質返回故鄉,恍如隔世,人事滄桑。“到鄉”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久長,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歎。用典貼切,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