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從時間和邏輯順序看,應該是先泊於秦淮,然後才看到此處風景如畫。作者在結構上來了個先寫景,後敘事,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為什麼要把一個歌舞煙花之地描繪成和平寧靜的港灣呢?因為杜牧本是經邦濟世之才,他承襲了祖父宰相杜佑的遺風,“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出自己的貢獻。但他對政治、軍事、財賦等方麵的建議,卻未能引起統治者的重視,他的大半生的仕途生涯隻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過,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寄情聲色、頹廢放浪的生活。於是秦淮河這一風流藪澤,在杜牧筆下就成了風高浪險的仕途中的一個避風港,一個可以暫時忘懷世情的逍遙鄉。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作者對政治鬥爭的厭倦之情。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麵上是批評那些賣唱的“商女”,說她們不知道亡國的遺恨,還在“歌舞升平”、“紙醉金迷”,實際上作者此處是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借商女的無知來指責那些欣賞歌曲、沉迷於酒色的達官貴人,批評那些沉溺於聲色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對他們隻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曆史為鑒的行為,給以深深的譴責,指桑罵槐,抒發了作者對這些達官貴人的憎惡之情,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第四句“隔江猶唱《後庭花》”運用了借古諷今的表現手法,借古時候亡國時曾唱的《玉樹後庭花》,諷刺作者所處的國家的興衰,抒發了作者對國家深深的憂慮之情。《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一個“猶”字意味極其深長,令人不禁生發出曆史的聯想,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曆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係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麵的寫照。

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極。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隻有精練才能含蓄,也隻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裏,相得益彰。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曆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

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曆史的深刻思考,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本詩感情深沉,意蘊深邃,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過華清宮① 三首

杜牧

其一

長安回望②繡成堆③,山頂千門④次第⑤開。

一騎⑥紅塵⑦妃子⑧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作者簡介

杜牧,見《泊秦淮》。

注釋

①過:有造訪之意。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唐朝皇帝的行宮,也是唐明皇與楊貴妃遊樂之地。

②回望:回頭遠望。

③繡成堆:形容驪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亦應影射那供唐明皇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宮殿建築群。

④千門:形容華清宮的宮門之多。此處為誇張之語,意思是說所有的山門都依次大開,以保證送荔枝的馬飛馳無阻。

⑤次第:一個接一個地。

⑥一騎(jì):一人一馬的合稱。

⑦紅塵:指策馬疾馳時飛揚起來的塵土。

⑧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譯詩

從長安回望驪山,隻見林木、花卉、建築、宛如一堆錦繡,山頂上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官差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可外人誰能想到,那奔馳的驛馬是為了進呈荔枝而來。

賞析

《過華清宮》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裏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首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麵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解此詩者或避而不談,或說作者已“過”華清而進入長安,又回頭遙望。其實,這是從“一騎”方麵設想的。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刻畫出山上綠樹成蔭、宮殿掩映的美麗圖景;又是形容驪山美不勝收,也暗點詩人此行的季節,語意雙關。

次句承“繡成堆”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隨著鏡頭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詩人從眼前的景色轉入對曆史的遐想: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千門”,顯示華清宮的豪華氣象,宮中殿門的開啟是在清晨,像王昌齡在《長信秋詞》中所寫的“奉帚平明金殿開”。以“次第開”三字寫出有多少人在侍候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起居。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這一句在全詩中似乎與主題無關,實似波穀之下跌,為突出下文服務。

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一方麵,是以卷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麵,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

“無人知是荔枝來”一句是本詩的主題所在,詩人卻冠以“無人知”三字,使詩句所涵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廣度。“無人知”,可見以驛騎貢荔枝之事以前是沒有的,是唐玄宗為了取悅楊妃的創舉;另一方麵也說明這種舉動超越了人們的意料,國家設置驛騎本為傳送緊急的公文或火急的軍事情報,誰能料到統治者竟為一己私欲而勞民如此。詩中雖僅僅出現妃子,而鞭撻的矛頭無疑是指向唐玄宗的。快馬飛奔的驛騎,揚起一片塵土,在清晨的曙色裏出現,那麼晝夜兼程就不言而喻了。如此忙碌,不過為博取妃子的一笑而已,正如曆史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求褒姒一笑,終於導致了國家顛覆那樣,唐玄宗的昏庸荒唐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深寓著作者對唐玄宗的批判。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江南春①

杜牧

千裏鶯啼②綠映紅③,

水村山郭④酒旗⑤風。

南朝⑥四百八十寺⑦,

多少樓台⑧煙雨⑨中。

作者簡介

杜牧,見《泊秦淮》。

注釋

①選自《全唐詩》。

②鶯啼:鳥兒啼叫,即鶯啼燕語。

③綠映紅:綠樹與紅花相互掩映。

④山郭:山城。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⑤酒旗:酒簾,古代酒店外麵掛的作為酒店標記的幌子。

⑥南朝:東晉後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齊、梁、陳四朝合稱南朝。

⑦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均好佛,因此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 循吏 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裏說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數字。

⑧樓台:樓閣亭台。此處指寺院建築。

⑨煙雨:細雨蒙蒙,如煙如霧。

譯詩

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互掩映,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風飄動。南朝統治者篤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廟,如今有多少樓台都籠罩在這蒙蒙的煙雨之中。

賞析

《江南春絕句》雖然隻有短短的四句,但它繪景明晰,寥寥幾字就簡練明確地展示了一幅壯闊無比的春光圖。這種有點有麵、點麵結合、以點帶麵的藝術表現技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幅春色圖。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

首先,詩人用“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兩句就把我們帶入了那美麗、安詳、生機勃勃的江南,使人們不禁對江南心馳神往。

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裏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千裏”說明是寫整個江南,同時體現江南之廣闊,還表明整個江南都是這樣。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裏”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這兩句著力於映襯的寫作手法: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有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

這兩句先是寫春到江南,鶯啼婉轉,燕語悠揚,紅花綠葉,交相輝映,河水蕩蕩,山色佳麗,水村山郭,酒旗飄揚。這盎然生機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在這尺幅“千裏”的畫卷中,不僅有春鶯、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風等春天的景物,而且聲、色、動、靜兼備,聽覺、視覺的景色並置。“水村”、“山郭”、“酒旗”、“風”等四對名詞聯綴使用,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機勃勃。

但前兩句隻描繪出江南春景中陽光明媚的一麵。似乎還不夠全麵,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雨天景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既是麵上取點式的繪景,又是諷喻朝政的議論。在細雨蒙蒙、煙霏雲斂的江南,兀立著一座座雄偉壯麗的佛寺,廟中的古鍾發出陣陣轟響,更給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南朝”二字提領那一段曆史,引發人透過曆史的“煙雨”,聯想到南朝統治者推崇佛教、大興佛寺,勞民傷財,但佛寺並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權,相反,昏聵荒唐的迷信活動卻加速了其崩潰的步伐。而今,留下來的南朝佛寺成為衰敗曆史的見證,在風雨的剝蝕下點綴著江南春光,聊供人們憑吊和遊覽。“四百八十”是強調數量之多,唐人有用“幾百八十”來強調數目多的寫法。

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麵和色調,與“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麵增添悠遠的曆史色彩。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詠歎,就特別引人遐想。

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裏”了。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

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裏鶯啼,誰人聽得?千裏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裏,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曆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裏,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裏,千裏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

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千裏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裏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隻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麵。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特別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蘊含豐富而極具立體感。

赤壁①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