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不折騰”,從自我修養做起 第1節內部不折騰,外部自從容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邊雲卷雲舒”,這自是一種優遊的心態,淡定從容。心態決定著你對外界的反應,內心“不折騰”,在繁雜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從容自在。
有個故事是說,兩個在沙漠上艱難行走的探險者發現了一杯水,其中一個人高興地說:“看,終於有一杯水了”,而另一個人卻說:“怎麼隻有一杯水。”結果前一個人憑借著這僅有的一杯水順利地走出了沙漠,而後一個人的命運可想而知——他筋疲力盡的倒下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很小,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獲得的巨大差異。這是因為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心態千差萬別,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裏做同樣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很小的差異指的是心態,巨大的差異指的是人生結果。其實隻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用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麵對工作,就能真正立足崗位、準確定位,我們也才能從中得到滿足,收獲一份成就。
內部的“不折騰”是內心的平和,更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境界修養,是一種自信的體現,是幹好工作的前提。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身體力行。任何對客觀環境的不滿和怨天尤人都是無濟於事的,隻有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麵對工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有這樣一個關於推銷員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母企業)曾雇傭了 5000名推銷員,並對他們進行了培訓,每名推銷員的培訓費高達3萬美元。誰知,雇傭後一年內就有一半人辭職,4年後這批人隻剩下了五分之一。
該企業的老板對這種現象百思不得其解,就向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因提出“樂觀情緒在人的成功中的重要性”的理論而聞名的馬丁?塞裏格曼討教,希望他能為企業的招聘工作提供有益的幫助。
於是,塞裏格曼教授先對企業新招聘的15萬名員工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用該企業常規進行的以智商測驗為主的甄別測試,另一次是塞裏格曼教授自己設計的對被測者樂觀程度的測試。而後,對這些員工進行了分類的跟蹤研究。
研究發現,在這些新員工當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甄別測試,但在樂觀測試中,他們卻取得了“超級樂觀主義者”的成績。跟蹤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組人在所有的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額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從此,美國國際集團將通過塞裏格曼教授的“樂觀測試”作為錄用推銷員的一個重要條件。
世界總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眾的生活。內部的“不折騰”來源於對人對事看得開、想得開,不斤斤計較生活中的得失。這樣的心態,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我們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找一份希望,驅散心中的陰霾,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就會油然而生,我們的心情就會越過眼前的不快而重新變得輕鬆。
在某一個禪院裏,剛過三伏天,院裏的草地已經枯黃了一大片,徒弟於是就對師父說:“快撒些草籽吧,別等天涼了。”而師父卻漫不經心地揮了揮手,說:“隨時。”看看轉眼就到了中秋,師傅才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疾起,草籽飄舞。“草籽被吹散了。”小和尚喊。“沒關係,”師傅說:“隨性。”撒完草籽,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師傅翻著經書說:“沒關係,隨遇。”半夜一場大雨,弟子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衝走了。”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說:“隨緣”。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徒弟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和尚和師傅對外界變化有著不同的反應,徒弟的心態是浮躁的,而師傅的心態卻是成熟而理性的。師傅的理性與平常心,尤其值得患得患失、在狂喜與頹廢之間震蕩的職場中人深深思量。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什麼位置,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同,但都會遇到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壓力。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晝夜地加班、工作碰到困難、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連連,在激烈的競爭形勢與強烈的成功欲望的雙重壓力下,職場人士往往會出現焦慮、急躁、慌亂、失落、頹廢、茫然、百無聊賴等消極情緒,如果被這些情緒所纏繞,常常就會讓人喪失對自身的定位,變得無所適從,大大地影響了個人能力的發揮,使自己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如果我們能夠順其自然,保持一種“隨時”、“隨性”、“隨緣”、“隨喜”的心境,以一種從容淡定、“不折騰”的心態來麵對我們的工作,成功也許就會在不經意間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