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皆大歡喜(1 / 2)

種師道,字彝叔,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禦賜名為師道,世人尊稱為“老種”。

魯智深在拳打鎮關西時,口中的尊稱的“老種經略相公”便是種師道,種家軍之後,其弟種師中亦是名將,人稱“小種”。

其實曆史上的種師道,打仗幾乎算無遺策,若是主事者都聽從種師道的意見,無論是西夏人,還是遼人,抑或是女真人,都討不了好去。

然而,種師道又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平西夏時總體還好,種師道為主帥,殺得黨項人聞風而喪膽;攻打遼人之時,完全是因童貫不聽勸告,瞎指揮一氣,導致白溝河之戰失利,最後還成為替罪之羊;東京保衛戰,有種師道在,金人根本就是束手無策,奈何聰明如李綱,也犯下了不相信種師道的錯誤,在姚平仲和種師道意見不一時,選擇了相信姚平仲,偏偏最後姚平仲辦事不牢,偷襲金人失敗。而且在此之後,種師道的各種正確的戰略,都被人阻擾,最後導致抗金失敗,縱然是如此,汴梁城破,也是種師道病逝之後的事情。

東京城破之時,宋欽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種師道言,以至於此!”

金兵將領破汴梁入城,很想拜見一下種師道,惜乎種師道已死,便找到種師道的侄子種洌,表達了對種師道的敬仰之情,且道若宋人用種師道之言,必不致落敗。

種師道死後,其侄子種洌護種師道的靈柩西歸時,在路上碰到強盜,強盜聽說是種師道的靈柩,都下拜致奠,並且反贈金錢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

在《宋史》中,種家軍比楊家將的名氣大,比楊家將的作用大,隻不過楊家將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種家軍卻走進了線裝書,被文字湮沒了。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種師道、種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

趙皓選擇推薦種師道為三衙之首,讓其居太尉之職,收獲的自然不隻是種師道一人,而是整個種家軍的支持。

同時,對種師道的薦舉,也向朝堂上的眾人宣告了自己的態度……他既不是童貫一黨,也不是蔡京一派。

因為種師道此人,耿直不阿,不但嚴重得罪過蔡京,也得罪過童貫,雖然出自西軍,卻並非童貫一黨。

種師道升任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時,他因為議論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莊宅使、知德順軍。隨即蔡京一夥奸邪又誣告他“詆毀先烈”,將他罷官,並且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將他列入“黨籍”。種師道被屏廢十年後,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身份知懷德軍。

童貫掌握兵權後西征,一路作威作福,官員們見到他一齊跪拜,種師道作長揖而已,而且屢屢在戰略上與童貫意見不和。童貫自是對種師道極為不喜,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下江南平方臘這麼好刷經驗的副本,童貫帶上了劉延慶等人,卻不帶種師道去蹭經驗升級。

這一提議,當即得到了趙佶的同意:“趙侄卿果然頗有識人之能,三衙之首非種彝叔莫屬,如此朕便遷種師道為太尉,統管三衙禁軍,欽此。”

趙佶對種師道其實還是很欣賞的,否則不會親自賜名了。他一心要再培養第三股勢力,製約蔡京和童貫兩黨,如今見得趙皓很上道,而且推薦的將領也是比較中意的,自是滿心歡喜。

眼見得趙佶一錘定音,眾人就算再想說什麼,也無話可說。一來種師道這樣的名將,在這個時期根本就找不到能與其媲美的;二來無論是童貫派還是蔡京派,雖然自己沒得利,但是有力的競爭對手也沒沾光,算是折中之策。

對於童貫來說,心中其實也有數,趙佶一向擅平衡之道,是不可能讓他的心腹之將來掌管三衙禁軍的;對於蔡京來說,原本以為趙皓會支持童貫,下定決心要拚死阻攔的,沒想到趙皓支持了一個中立派,也算是達到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