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您要善報龍體,孩兒先告退了。”李貞雖甚是擔心李世民的身體,可也知曉此時不宜太過打攪李世民的養病,這便恭敬地行了個禮,而後緩步退出了勤政殿,也無心在宮中多留,出了宮門,即刻率眾向城中趕了去。
得到了老爺子傳位的許諾,如此多年的奪嫡之路便算是走完了,按理來說,李貞應該興奮異常才對,可不知為何,李貞的心中卻沒有多少的興奮之意,反倒有著一股子茫然在心頭湧動,尤其是老爺子所言的“暮鼓晨鍾”之言更是令李貞心酸不已,回望著這一路行來的艱難與苦難,再一想起李世民那衰老與憔悴的臉龐,萬千的感慨、萬千的歎息令李貞的心沉甸甸地難受著,一路走一路思索著,想得入神之餘,人已到了東宮門前,兀自端坐在馬背上,渾然忘了周遭的一切,直到一聲脆脆的童音:“父王。”響起,李貞這才猛然驚醒了過來,定睛一看,原來是小李純跑到了馬前。
“純兒。”望著小李純那清純的麵孔,李貞的眼睛立馬有些子濕潤了起來,跳下了戰馬,一把將小李純抱在了懷中,心中若有所感——今日之晨鍾便是明日之暮鼓,生老病死、世代交替本就是常情,活過搏過,便足以告慰平生,古來如此,現在亦然。
“父王,您可算是回來了,純兒想父王了。”小李純很享受地靠在李貞懷中,脆生生地叫嚷著。
“哈哈哈,父王也想純兒了,走,回家嘍!”李貞寵愛地將小李純舉過了頭頂,哈哈大笑地將其放在了脖頸上,大步向著早已等候在宮門口的一眾嬪妃們走了過去,步伐堅定而又有力……
貞觀二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傳位太子李貞。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中書令蕭瑀病故,享年七十有四,帝賜諡號肅,追贈為司空、荊州都督,並親設靈堂吊唁之。
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日,太上皇李世民病逝於大明宮中,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舉國哀喪,高宗李貞親自扶靈安葬一代大帝於昭陵。
貞觀二十三年十月初一,帝下令改元為“景隆”,是年起為景隆元年,任命長孫無忌為左仆射,諸遂良為右仆射,莫離為侍中,納隆為中書令,裴炎晉為中書舍人,其餘各部尚書侍郎皆略有調整,然,大體上保持不變,諸臣工借此機會提出立儲之事,帝對之曰:終身不立儲,但以金書暗立繼任者,藏於金殿牌匾之後,若帝有失,則開之,以為遺詔。諸臣雖不解,然於帝之威嚴下,莫敢不從。
景隆二年三月初一,長孫無忌以年老體弱為由告老,高宗李貞許之,免其左仆射之職,然,依舊保留其司徒之名銜,予其隨時麵聖之權,然長孫無忌終生未再上過朝,至景隆十二年病死,享年七十有一,算是得了善終,其長子長孫衝襲爵,富貴依舊,隻是權勢已無。
景隆三年五月初九,諸遂良以逾製罪被參,帝念其勞苦功高,不忍重罰,貶之為潭州刺史,自此,左右仆射皆不再設,改由帝王親自總抓六部;同年六月,帝宣布改革軍製,設中央軍校以及安西、太原、江寧、廣州五大軍校,調安西諸軍將領充任教官之職,廢除武舉,自此後,所有軍官將全都來自軍校生,並大力推廣火器,逐步取消府兵製,轉為職業軍人製,將全國各府之兵重新整編,全軍共編十四個甲級兵團,二十四個乙級兵團,各州僅保留部分地方守備部隊,並按區域將全國劃分為十大軍區,另建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各軍種司令部等機構,由兵部統管之,諸般舉措曆時五載,方始順遂,十年而成規模矣。
景隆八年六月,吐蕃發兵攻打吐穀渾,帝遣使責之,不果,遂以大軍擊之,薛仁貴、高恒各率一部分路進擊,大敗吐蕃於青海湖邊,安西軍區司令劉七則率軍從西域出擊,直搗吐蕃腹地,強渡雅魯藏布江,長驅直入近萬裏,一舉攻克拉薩,生擒吐蕃國王大相祿東讚,吐蕃國王芒鬆芒讚流亡印度,最後不知所終,吐蕃遂與吐穀渾一道並入大唐版圖,分州縣以治之。
景隆九年三月初六,借大破吐蕃之勝,帝宣布中樞改製,廢三省,抬六部為內閣,並設大學士議事堂,以輔佐帝王總理朝政,首任大學士有莫離、納隆、李道宗、李千赫、裴炎等七人,並加大科舉之錄取力度,科舉科目同時進行改革,對原有之儒學文本重新規範,並增設數術、物化等必考之科目,增設科技科,大幅提高科技官員之待遇,與此同時,帝專門下文製定《專利法》,以促進科技進步;同年六月,帝下詔改革金融,以金銀為本位,取代以銅錢為本位之體製,並為此製定了詳細的結算乃至使用條令。
景隆十年七月二十日,帝下詔改革地方政體,分天下為十二總督府,並分設三十七省,以巡撫為最高行政長官,分設布政使管理一省之財政、按察使管理一省之刑名;廢除州刺史之官職,改為府,設知府、知州等職,隸屬於省。
景隆十五年一月初八,帝下詔廢除均田製,施行“畝稅製”,並下令對原有之商業稅製進行改革,各府不再設卡,僅在省界設卡,實行一省完稅,全國通行,規範稅製票據,加大打擊走私之力度,促進全國商業之流通,極大地調動了地主階層投入工商業的積極性,為“景隆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景隆十六年六月初二,帝下詔大封諸子,長子李純為楚王,次子李勇為鄭王,三子李敢為宋王,其餘十三子也皆各有王號,同時廢除就蕃製,諸王皆在京參讚軍政,以試才幹。
景隆二十一年四月初七,大學士納隆病逝,享年七十有一,帝為之廢朝三日,並賜諡號:忠,追贈司空,配享太廟,其子襲爵為忠國公。
景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大學士莫離酒後中風,遂不起,三日後亡故,享年六十整,帝親至莫府吊唁,並賜諡號;義,配享太廟,其子襲爵為義國公。
景隆四十年,天下大治,大唐人口由唐初的兩千三百萬發展到六千五百萬之眾,國家年財政歲入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七千五百萬兩白銀,大唐與歐洲各國往來密切,陸路、海路之絲綢之路繁榮無比,萬國來朝,盛世已成!
景隆四十一年七月初三,帝本正散步於大明宮禦花園中,突有所感,急趨宮中,召集裴炎等諸多大學士覲見,交待身後諸事之安排,並大笑三聲,言及“此身無憾矣!”話音一落,遂溘然長逝,享年六十有四,諸臣工見狀皆大哭,並共開金殿密藏之金盒,現遺詔,內定之繼位者果是皇長子楚王李純,一眾臣工遂奉遺詔,擁立李純為帝,改元“承平”,國人聞知高宗已逝,舉國大哀,各省各府皆罷市素食三日,以紀傷懷,新帝李純為高宗諡號;大仁大聖大義勇皇帝,並扶靈葬於昭陵之旁,史稱“壅陵”,景隆帝在位四十三年,因諸多革新致使天下大治,史稱“景隆大治”,其地位尤在“貞觀之治”之上。
俱往矣,風流雲散天地間,唯留英名永不絕……
——
以下數字不算錢,敬請關注:
本書寫到今天,終於完本了,嗬嗬,是有些不容易,在此向所有支持本書的讀者鞠躬表示感謝,另,本人的新書《君臨天下》書號:81976,即將於本月28號正式上傳,請諸位書友繼續支持老鳳,謝了先!
如果您覺得《龍爭大唐》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