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史書記載:天朝末,雍帝無道而喜逸樂,窮奢極侈,大舉興建宮室,廣納後宮,蓄妃妾千人。奢靡比夏桀有過之而無不及,殘暴又重於商紂,國疲主弱,將相不和,世家門閥把持朝政。苛政之下,百姓生計全無,唯有揭竿而起。

流亡者,農者,諸侯者相繼而起,天下討之,雍帝調兵力戰而不敵,曆十年,天朝亡。各方勢力爭持不下,紛紛自立,一時間天下皇帝十數人之多。

天朝滅亡之後的千年間,宇內九州戰火不斷,政權四立,朝代更迭頻繁,百姓怨聲載道,連年戰亂,四處硝煙,屍橫遍野。

興起與沒落同時上演,輝煌與灰暗共同存在,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公曆四百一十年之時,邊陲之國,楚國邕王蕭豫,攜手宸候百裏珩創立鐵騎營,以雷霆之勢橫掃北方四國,一統北方。次年蕭豫登基,五年間減輕賦稅,發展軍事,提攜年輕將領符禇。

楚國統一北方之時,南方燕、齊兩國也在此時乘勢而起,攻城略地,將南方一分為二,而原本的強國晉國也在三國的合圍之下最終走向滅亡。

公曆四百一十五年,戰亂千年的九州大陸,得到了暫時的平定,楚、趙、齊三國鼎立於中原,匈奴偏安於陽朔草原。

但這隻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公曆四百一十八年,楚、趙、齊三國僵持三年後,蕭豫禦駕親征,宸候百裏珩為三軍統帥,新進崛起的武將王信和為大將軍,以三十萬大軍征討齊國,而老將符禇奉命鎮守國都。

主帥百裏珩不負眾望,武安之戰中以五萬鐵騎打的齊國二十萬大軍潰不成軍,當即蕭豫下令坑殺武安一城之人共三十萬,齊國各地守軍懼於蕭豫之威,降的降逃的逃。大將軍王信更是孤軍作戰以兩萬死士秘密繞到敵後,潛入齊國都城,乘夜強攻皇城親取齊王首級,將齊皇室屠殺殆盡。王信命人百裏加急,將齊王首級送於中軍大帳,蕭豫大喜,當即令人將首級掛於齊國大營外。

三日後,齊國宰相親率百官,歸降楚國,曆時兩年的楚齊之戰,於武安決出勝負,自此齊滅。

蕭豫乘軍威大盛之時,以趙國國君在先國君武帝祭日當天大宴群臣,對我秦國先帝不敬為由,發兵征討燕國。燕國國君昏庸,但朝中幸有輔臣賢明,趙國鎮國老將軍,皇叔燕桀率兵與百裏珩相持三年。卻不想宸候身患頑疾,屢起沉屙,年僅三十六便英年早逝,含恨而終。

楚皇蕭豫立止刀兵,親自為其扶靈葬於弋陽,一年內未起戰端以祭英魂。

次年符禇發兵虞丘,燕老將軍迎敵卻不知何故,僅三月便全線潰敗,燕老將軍更是兵敗身亡,自此燕國在無人可與楚國鐵騎相抗,同年十月楚國軍隊攻入趙國帝都臨安,趙國滅亡。

次年三月,蕭豫下令遷都洛陽,改國名為大秦,天下一統。

公曆四百二十五年,楚滅趙、齊兩國,一統天下,改國號為胤,史稱大胤。

戰亂平息,天下一統,可一切卻並未結束。趙、齊兩國中的世家子弟一直尋找複國之機,民間也多是反叛之士。兩國英傑以趙國燕家為首,民間中以武安雲家,虞丘周家為首,兩股勢力雖各自為政,可也通力合作結成反秦聯盟。

因顧慮兩國百姓,秦皇蕭豫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早在發兵征討齊國之時,蕭豫就已想到兩國曆經百年,各方勢力錯綜複雜,統一天下後,難免不會出現反叛組織。因顧慮百姓,明麵上不行就隻有暗地裏動手,蕭豫秘密向近臣廖溫下令命其籌謀對策,曆時三年,在滅燕國的第二年命廖溫正式組建‘修羅’與‘羅刹’,收集各國死囚與孤兒加以訓練成為大胤刺客。

現下,大胤第一刺客仲孫一手下的‘修羅’與楚皇近臣廖溫手下的‘羅刹’並稱帝國兩大殺手團。‘修羅’主要負責刺殺兩國舊臣和散落民間的皇室成員。而廖溫的‘羅刹’負責肅清江湖勢力中的反秦義士。多年來兩股勢力僵持不下,一直都想將對方的勢力收為己有。

------題外話------

新人新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