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自諷,正是要搶先給自己一個機會,而讓他人沒有機會,“攻擊自己”就是對“他人的攻擊”的最好防守。學會自嘲,你便擁有了一份快樂的心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通常比較願意談及自己的優點、成功之處;而對缺點、失敗之處卻總是諱莫如深。
正因如此,生活中有了“調侃”這麼一回事:幾個人對某位“不幸”的同誌加以特別照顧,就他的外形或家事或某個陳年笑話,給予狂轟濫炸式的誇張,直誇得他麵紅耳赤、雙腿發軟,最終一無是處,遍體鱗傷。他還不得不盡力裝出一副輕鬆的模樣,不得不盡力“喊”出幾聲其實是附和對方的狂笑。無疑,這是一個異常尷尬的處境,一種難耐的煎熬。其實,這種煎熬卻是大可不必:強硬地捍衛自己的所謂“尊嚴”、“麵子”,結果必然是“偷雞不著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中國有句俗語,叫“家醜不可外揚”,其實“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欲蓋彌彰。美國詩人麥琨,從不忌諱談及自己的身世,他說:“我是從婚姻外的關係出生的,我生來就是個私生子。”私生子是難聽的,麥琨自顯其醜,但別人並不歧視他,反而同情他。
事實上,很多名人都與眾不同,別出心裁,喜歡自嘲,嘲笑自己的長相,嘲笑自己的缺點,嘲笑自己的遭遇,甚至嘲笑自己的優點。
有一次,林肯這樣當眾介紹自己:“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醜陋的人,在森林裏漫步,遇見一位老婦人。老婦人說:‘你是我所見到的最醜的一個人。’我說,我身不由己。老婦又說:‘不,我不以為然,但你至少可以做到待在家裏不出來。’”結果,他得到的是充滿敬佩的笑聲。
好萊塢影星芭芭拉·史翠珊談到她在布魯克林的日子,她說:“我們真是窮呆了,但我們擁有許多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譬如,未付的賬單。”“我們從來不窮,也沒挨過餓,隻是有時會把吃飯時間無限期延後罷了。”把人們對其出身貧窮的看法都消融在幽默帶來的笑聲之中。
另有一位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中聲稱自己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發現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結果,一位讀者來信對他說:“你現在改行還來得及。”班奇利回信說:“親愛的,來不及了,我已無法放棄寫作,因為我太有名了。”
後來,他還把這封信刊登在報紙上,人們為之笑了很長時間。縱觀上述事例,我們已經能大致地描繪出自嘲自諷的功能了,或者說對人處事的好處。以常理論之,身處窘境,一般以理自衛,以理反擊,或緘默不語。而自嘲,則一反常理,跳出習慣思維,打亂思維定式,不斷變換自己的思維角度,出乎對方的意料,又能得到對方心領神會的笑聲。從而阻止了於己不利的言論,擺脫窘境,變被動為主動,搶占了有利地位。在實際生活中,一些人對於並無惡意的嘲笑,會發動怒不可遏的反擊,其實這正是“狹隘的自尊心理束縛”所致。如果舍此而自嘲,反顯得豁達和自信,同時,也封住了對方的雙唇。上述隻是自嘲在“擺脫窘境”方麵的功用。自嘲,在用於嘲笑自己的缺點時,還能起到減輕缺點程度的作用。心理學認為自暴其醜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取得出色效果。因而勇於正視自己缺點錯誤的人,通常被別人認為是牢靠、勇敢、豪放的人。而一旦“醜”從他人嘴中說出,問題就嚴重了。如果故意誇大自己的缺陷,則在別人眼中它就變得無關緊要了,二者正是反向而行。
自嘲之所以具有如上功能,除卻其行為本身的違反常理而出人意料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幽默的力量。幽默是高級的笑話。卓別林所塑造的流浪漢,盡管充滿了這樣那樣的缺陷,然而,觀眾對他隻有報以笑聲和同情,幽默讓觀眾原諒了他的不足。我們如果能與別人笑談自己的失誤,則不僅給別人帶來愉快和輕鬆,同時也治愈失誤引起的痛苦。自尊不是源自於對缺陷的“庇護”,而是源自於對缺陷的“攻擊”。當然,自嘲也需講究適時、適地,而且嘲諷的對象也應有所選擇。因為有些缺點就是應該“秘而不宣”的,否則,對你的名譽、事業、婚姻、家庭都會產生致命的打擊。
自嘲自諷,正是要搶先給自己一個機會,而讓他人沒有機會,“攻擊自己”就是對“他人的攻擊”的最好防守。學會自嘲,你便擁有了一份快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