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是一種做人的修養,為他人著想更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換位思考,收獲的不僅僅是感激,更是心與心之間距離的靠近。
在世人看來,做了好事不聲張,行了善舉不留名,“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品質高尚、有道德修養的表現。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見到別人做了不好的事,卻要替他掩藏幾分,這似乎就與人們慣常的處世原則相抵觸了。而明人呂坤還認為這樣的渾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懷寬闊。他說得對嗎?南宋有一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從外麵回家,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偷夠了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慚地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裏。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一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故事裏的古人,都為“別人不好處”掩藏了幾分。沈道虔“縱容”小偷偷他家蘿卜,曹節也不點破鄰居的錯誤,表麵看來,無是無非,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厚的為人。偷蘿卜、拔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他自慚改過。鄰居錯認豬,盡管有自私一麵,但失豬對一般人家也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需要明確的是,呂坤所說的“掩藏別人不好處”,是掩藏“別人”———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的一般過錯,特別是針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過錯,是“人民內部矛盾”。而絕不是對那些貪汙腐敗分子、刑事犯罪分子、黑社會惡勢力姑息放縱。對這一類壞人壞事,我們不但不能掩藏———那是包庇犯罪,我們還要與之堅決鬥爭。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對同誌的一般“不好處”不采取粗魯方法來公開揭穿打擊,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讓其自己慚愧反省,否則,就有可能傷害同誌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惡化。這方麵是有教訓的。“文革”中,大搞“以階級鬥爭為綱”,對許多同誌的一般過錯,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麼過錯,深揭狠批,結果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想起來令人痛心。“文革”摧殘了人的美德,至今還留下後遺症,又糾合著市場經濟社會的一些弊病,使許多人變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間缺少了信任和友善,隻剩下利益關係。《北京青年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就很能說明問題。
十年前,文章作者還在一所大學裏。臨畢業時,班裏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同學放在大衣兜裏的500元錢不翼而飛。這可是關係到優秀班級、畢業分配的大事。作者是班長,便決定自己查清“案子”,揪出小偷。班裏的重點嫌疑人查了個遍,沒有頭緒,懷疑麵進一步擴大,人人自危……事情最後不了了之,全班同學都帶著對他人的猜忌離開了學校。隻是在後來,丟錢人寫給作者的一封信才使真相大白。原來他的錢並沒有丟,他當時沒找到,就報了案,後來雖找到了,但案子已查得驚天動地,他不敢站出來說沒丟。作者寫道:“我萬萬沒想到是這種情況,十年過去了,我總在想,我們錯在哪裏呢?”是呀,錯在哪裏呢?我們甚至還沒有見到“別人不好處”,隻是無根據的懷疑,就擺出了一副“堅決鬥爭”的姿態,誰也不放過,這樣做,不是說明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愛渾厚與人為善的寬大胸懷嗎?
這裏是一個生活小品,幽默而親切,讓我們在欣賞的同時,品味做人的美好:
在一家餐館裏,一位老太太買了一碗湯,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麵包。她取了麵包,重又返回餐桌,卻發現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個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湯。“他無權喝我的湯。”老太太尋思,“可是,他或許太窮了。算了。不過,不能讓他一個人把湯全喝了。”於是,老太太拿了湯匙,與黑人麵對麵坐下,不聲不響開始喝湯。
就這樣,一碗湯被兩個人共喝著,兩個人都默默無語。黑人突然站起身,端來一盤麵條,放在老太太麵前,麵條裏插著兩把叉子。
兩個人繼續吃著。吃完了,各自起身,準備離去。
“再見!”老太太說。
“再見!”黑人說。他顯得很愉快,因為他做了件好事。黑人走後,老太太才發現旁邊一張餐桌上,擺著一碗湯,一碗顯然被人忘了喝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