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同情是一種美德(1 / 2)

我們需要“同情”,所以我們給出同情,因為我們的同情付出,得到的將是他人一輩子的感激回報。在這個“人際關係”的時代,這是何其寶貴的一筆財富。

當今節假日的外出旅遊開始成為風尚,“褪去工作的疲倦”成為每一位“工作者”的心聲。事實對我們說:五天來,人們形神俱傷。而且“神”傷尤甚。在“五天”中,我們努力工作,我們裝扮得衣冠楚楚,在人群中挖空心思地圖名圖利,為此,我們擺出一張微笑的麵容,然而,內心深處正在一點點地幹涸。於是,某一刻我們才注意到自己太狂暴了。人生場上的搏殺,把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得太大太大。從一開始,我們便掉進了一個惡性的“循環”:理性的工作,忘乎情感的付出,當感受到他人的“冷冰”時,我們又忘乎自己的“同樣”,因而“狂暴”,因而更加悲苦的工作。

是的,我們需要同情,整個世界都需要同情。同情就是一種神奇的感覺,在中和酸性的狂暴感情上,有很大的化學價值。當工作、學習不再成為痛苦的疲倦,我們便懂得了同情的真諦。

同情貫穿於人類發展的整個曆史。當一群猿猴吱吱呀呀地站了起來,開始用他們的雙手,進行艱苦異常的勞動時,人類的祖先便開始了與大自然的長久抗衡。然而,在大自然麵前,個體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當我們回溯曆史,看到祖先的“群居”,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我們多麼感歎情感的交流,普遍的“同情”,給予了人類祖先多大的力量,在那狂暴的自然曆史中,“同情”給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多大的契機。當人類產生,社會形成,人際關係便逐漸地在擴展其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在社會曆史長河中,我們遭受了太多的驚濤駭浪:每一場自然災害都讓我們失去自己的同類,留下生者那長久的哀思與痛苦;每一場戰爭都讓我們失去太多的兄弟姐妹,“集團式”的對抗帶來的往往是血流成河;每一次的社會變革,無論前進還是後退,我們的大眾都如一葉孤舟在風雨中飄搖。然而,我們都堅強地挺過來了,我們沒有被“擊倒”,我們依舊站立在自己的土地之上,隻因為我們是“我們”,而不是“我”。我們同舟共濟、同病相憐。在暴風雨中,我們用彼此的心靈溫暖著彼此,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撫慰,我們因彼此的同情而感到有堅實的後盾。在困苦中,我們找到奮進的動力。那時候,“人際關係網”時刻都在燃燒著。然而,有一天,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對物質的追求時,我們忽然發現那張日趨龐大、日趨重要的“人際關係網”是那樣的冷冰而偽劣。“真實”的層段無法延伸到該有的地方。於是我們開始“懷舊”。經濟學家們在研究經濟時,不得不提出“人們的滿意程度”也應作為指標之一。管理學者不得不將“人”的因素放在重要地位。日本式的企業經營方式在全世界引起廣泛的重視與借鑒,其“人情式”的經營管理營造的是一個充滿情感溫馨的家庭、朋友式環境。用“同情”成功地灌溉了幹涸的心靈,工作不再成為痛苦的“疲倦”,而是積極進取的人生“需要”。

然而,正如馬斯洛所假定的,人必然向最高層次的需要邁進,而那正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日本已經到了這麼一個階段:年輕人再也不願一生“呆”在一家企業內過活,他們的追求不再“單純”,“自我”以其突出的地位主宰了他們的行動。人們更加關心的隻是“自我”,就連“虛偽”的同情也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喪失。“日本式”的經營開始在日本分崩離析。這並非隻是他們的遭遇,世界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給人類帶來多少難解的問題:自殺、犯罪、吸毒、憂鬱等等。所以當一群非理性的“智者”向理性提出質疑與挑戰時,便在人類社會裏激起了極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