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同情是一種美德(2 / 2)

我們不排斥理性,然而,我們更不希望理性對情感的排斥。我們之所以不是“機器”,就是因為我們有了情感。因為有了情感,才有了喜、怒、哀、樂。我們並不指望人生“消除怒氣與哀怨,因為人生難免磕磕碰碰”。也正為此,我們呼喚“同情”。我們需要同情,我們也付出同情。

人們已花太多的時間去改造外部世界,卻也因此耗盡了本身的能量。理性的發達以情感的犧牲作為代價,同情因而變得彌足珍貴。那是一種理解的愛、撫慰的愛、關懷的愛。在匆忙的工作勞累中,猶如一泓清泉,灌溉著彼此幹涸的心靈,平息了因生活工作節奏帶來的情感交流缺乏與人心底的本能渴望的衝突。

是的,我們似乎太重視“同情”了,已經有點近乎隆重。我們似乎一直都在談一個自視清高並不“實際”的話題。人們不禁要問:除了同情,我們還有什麼?事業、人生呢?是的,我們一直都致力於對“同情”的付出,卻始終忽視了“同情”對成功的意義。

在這個越來越注重“人際關係”的時代,人際關係卻日益扭曲,所以當卡耐基的人際關係學橫空出世時,便立刻征服了那些饑渴的人們:他們在那些舊有的人際關係下已掙紮了太久,他們希望改變,但他們已害怕情感與心靈的交流。“防人之心”在他們心中已形成太強的力量,所以他們無法結成統一的陣線,於是各自對自己說:“我還能忍受。”而卡耐基人際關係學的出現,正給了他們“同情”,大量的事例,讓他們感到世間有多少如同自己一樣的人,他們感到卡耐基是個可愛的家夥,道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喊。

而此刻,我們也同樣鼓起了邁向真誠、付出同情的勇氣,因為從卡耐基人際關係學中,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成功的領導藝術,他向我們展示的,更有一幅成功人生的畫卷。所以,我們開始要求重溫那已經生疏了的“同情”。當我們對一位憤怒者、抑或是位失落者說:“我一點也不怪你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我是你,毫無疑問的,我的想法也會和你一樣。”我們滿懷真誠,因而平息了一個人的怒火,阻止了一場即將爆發的爭執,因而幫一個陷入沮喪的人找到重新站起的活力。因為,我們的言語雖是簡單同情,本身卻使充滿怒火的人把你當成了知己,因而不再狂暴;讓充滿沮喪的人覺得這個世界還有人同他一樣,渴望重新振作的他,便找到了支持者,因而恢複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