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靠作為贏得一席之地
如今大學生、碩士生遍地走,博士也是一抓一大把,到處是人才,就職競爭愈演愈激烈。在這種形勢之下,在一家稍有點影響力單位和略有知名度的組織裏找到賴以容身的一席之地,就已很不容易,在短期內晉升到一個較高的地位上去就更是難上加難。
到底靠什麼謀得自己心儀的職位,能在短時期內脫穎而出、不斷晉升到更高的位子上去呢?
有人說,靠學曆,有一張金光閃閃的學位證書就一切OK;
有人說,靠關係,隻要"朝"裏有人,就好作"官";
有人說,靠口才,隻要應聘時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領導就會"襲顏大開";
還有人說,靠拍馬溜須,把上屬忽悠"暈"了,自然會受到重用,不斷地"升官、發財"……
然而,實踐證明,這些東西在今天似乎效用不大了。其實,更多時候將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少說一點,多做一點,靠實實在在的作為更有著落。
2006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蔡玳求職之途一番坎坷。
在幾次求職碰壁後,蔡玳經反複思考,認識到阻礙自己求職的東西是沒有在其他單位做出過出色業績,所以沒有辦法向招聘方證實自己的能力。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蔡玳調整了自己的求職策略:那就是在3個月試用期期間內不要任何報酬!她知道,隻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吸引招聘者的目光,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隻要抓住這個機會,努力幹,有所作為,就會為自己的事業開辟出廣闊的前景。
當蔡玳又一次走進人才市場時,她直接找到了國內一家很有名的大企業的人事部經理,遞上了自己的簡曆和相關資料。經理看完之後習慣性地詢問蔡玳在待遇方麵的要求,蔡玳告訴他,她對待遇沒有任何要求,在試用期內可以不要任何薪酬,隻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檢驗自己能力的機會。
在人事部經理接待過的應聘者中,像蔡玳這種情況的還是第一個。所以很不無驚訝地問:"不要薪酬,為什麼呢?"
"因為我想爭取到在貴單位工作的機會,可是以我現在的資曆來看,這個希望並不大,因為我的工作經驗比較少,我拿不出以往的成功業績來使你們信服。所以,我要用我的薪酬作賭注,然後用這個機會,有所作為,幹出一番業績來,用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人事部經理很滿意地說:"好吧,你被錄用了,但並不是因為你不要報酬,而是因為你的勇氣和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上班後,蔡玳被安排做了一個業務經理的助手,從事類似於秘書一樣的工作。她經常加班加點地讓自己超額完成任務,漸漸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讚許。
有一次,單位派出包括業務經理在內的幾名業務骨幹去和一家大型外資企業洽談合作項目,由於這家外資企業非常有名,所以,單位上下所有人都非常緊張。雖然蔡玳並沒有參加這次洽談,但她還是積極通過各種途徑搜集這家公司的詳細資料,整理出了數萬字的關於這家外企的最新報告。
也就在第二天,業務經理傳真過來,急切地要一份關於該外企的最新、最詳細、最全麵的資料。半小時之後,蔡玳就把資料全部傳真了過去。"你做得太好了!"業務經理說。
因與外商的談判非常成功,蔡玳的那份資料起了關鍵的作用。為此,領導在例會上專門表揚了她,給她發了數額不菲的獎金,並當場宣布免掉她的試用期。
2007年初,蔡玳業績斐然,已被晉升為這家大型電子公司的部門經理了。
就算憑麵試時的良好形象有幸進入了某個單位,贏得"試用期"的機會,但如果沒有作為,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業績,也是枉然。其實這也是許多用人單位對招聘來的部分員工"試後不用"的根本原因。
即使"試用期"過關,但在工作過程中沒有大的作為,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建樹,也很難晉升到一個較高的地位上去;不但不能晉升,而且會麵臨著隨時被解雇的危險。
太多太多的事例昭示:在當今的機關單位和企業組織裏,要想贏得一席之地,要想脫穎而出、身居高位,必須靠拿得出、看得的作為。作為和業績是"硬件",沒有這一"硬件",靠其他的一切都行不通、吃不開。
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由於體製的僵化,一個人隻要跨入機關單位,跨入國營企業,就有"鐵飯碗"作保障,幾乎和進"養老院"差不多,"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無所作為,無所事事,日子過得也悠哉悠哉。
而今世道早變,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鐵飯碗"早已被打破,沒有作為者,恐怕連個"泥飯碗"也撈不到;而有所作為,有大作為,別人就會搶著給你"金飯碗",讓你坐上等位子、"頭把交椅"。
計劃經濟時代還有一大現象,就是要爬上一個較高的位子,沒有作為不要緊,隻要熬出時間、有資曆就行;沒有業績不要緊,隻要博得上司"歡心"、有關係就行。
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打破了這種論資曆排輩、任人唯親的格局。一個人不作為、業績平庸,混得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麵臨下崗和失業的危險;也沒有幾個領導者會憑一己之好惡,唯親是用,把平庸無為者推上重要位子,而拿組織的前途命運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