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工作中也嚴格地按"等價原則"辦事:我給組織工作,我付出一分勞動,就應獲得相應的報酬;組織付給我多少工資,我就做多少工作;我多幹一點工作,就應立竿見影多一份報酬。
就"等價原則"的本身而言,這種人的想法天經地義,一點沒錯。但是,為什麼同在一家單位,同處一級,同在一個辦公室,幹著差不多的工作,某人某一天突然被晉升,擁有更高的地位,拿著更高的薪水;而有的人被降到更低的地位,甚至還被降了薪水呢?
原因也許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前者不太計較"等價原則",他們平時多做了一點點,正由於比後者多出來的這一點點的作為,為自己贏得了晉升到更高地位的機會。
2007年12月,國內某出版社的發行部主任帶領一支隊伍參加某國際圖書博覽會。
在開展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展位設計和布置、圖書排列、資料整理和分裝等,需要加班加點地工作。可發行部主任帶去的大多數人,一到下班時間,就溜回賓館去了,或者逛大街去了。
發行部主任要求他們加加班,他們竟然說:"沒加班工資,憑什麼幹啊!"
在博覽會開幕的前一天,出版社社長親自來到展場,檢查展場的布置情況。
到達展場,已經是淩晨一點,讓出版社社長感動的是,發行部主任和一名發行人員正揮汗如雨地為展場地麵打蠟。
社長指著那個人問發行部主任:"他是在你的要求下才留下來工作的嗎?"
發行部主任說:"他叫尤為,是主動留下來工作的,在他留下來時,其他發行人員一個勁地嘲笑他:"傻瓜,你賣什麼命啊,領導不在這裏,你累死老板也不會看到啊!還不如回賓館美美地睡上一覺!""
社長聽了這番話沒吭聲,隻是招呼他的秘書和其他幾名隨行人員加入到勞動中去。
但是博覽會結束後,一回到出版社,社長就降級使用了那天晚上沒有參加勞動的所有工作人員。與此同時,將與發行部主任一同打掃衛生的那名普通員工尤為提拔為廣東為中心南方市場的區域主管。
在工作中,你所獲取的,不僅僅是工資,更重要的是晉升的機會。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時時刻刻在腦子裏計算自己所得的報酬。他們更願意多一點作為,願意多付出一些。這些人,在斤斤計較"等價原則"的人看來,無疑是太傻、太吃虧。但"太傻"的人,往往飛黃騰達,吃小虧的人從來不會吃大虧。從來不肯吃小虧的人,卻往往要吃大虧--占得一時的便宜,偷得一時之閑,卻喪失了大好的向高位晉升的機會!
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員工,在他們主動多做出一點的時候,在他們默默吃虧的時候,不一定能夠被領導看到。但他們長期這樣主動地比別人多一點作為,總有被看到的時候。
同理,那些多點作為就"叫屈"的人,那些偷奸耍滑的人,也不是每次都被上司看到,但總有被看到的時候;隻要被看到一次,這樣的人向更高地位攀升的路就堵死了,甚至會麵臨被"炒"的厄運。
當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離領導太遠,再多一些作為也始終沒有被他看到。不過別擔心,樂於多一點點作為的人在哪裏都會受到歡迎,這個領導看不到,也許另一個"貴人"就會看到。
在很多時候,多點作為,命運就會改變。因為多做一點就多一次機會,如果你每天多做一點,那麼你就每天都麵臨著更多的晉升和加薪的機會。
事實上,在工作與報酬的平衡關係上,一個樂於比別人多一點作為的人永遠也不會吃虧。今天,你多付出了一份勞動,你多做了一點作為,可能你沒有得到一份回報。但在明天,你一定能得到超額的回報。除了薪金回報外,你還得到能力和經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你會為自己贏得更高的地位。
說到底,"等價原則"從來沒有被否定,回報隻是時間的遲早而已,關鍵在於你自己的作為!
4、業績才是硬道理
"鐵人"王進喜曾被樹立為一個時代的精神楷模,被多次評為勞動模範,多次受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見。即使到了今天,他在億萬人民的心中仍然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
那麼,他靠的是什麼呢?他靠得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就的讓常人難以想象的業績,靠得是那驚天動地的大作為。
王進喜是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新中國成立後,王進喜當上了國營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副司鑽。1956年升任1259鑽井隊隊長,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中國的鑽井技術還很落後,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鑽透祁連山,玉門關上立標杆"的口號。
1958年,他領導1259鑽井隊創造了月鑽井5000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鑽機最高標杆單位,榮獲"衛星井隊"紅旗,被命名為"鋼鐵井隊"。
1960年,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59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