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捆綁上天堂(1)(1 / 2)

別過劉良斌所有校長,走出華僑城中學,再一次回望這一個生機勃勃的學校,筆者似乎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劉校長與我們說的那一段話:“每當空親的時候,坐在學校的那一片大草坪之上,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學生,靜靜地思考著學校的未來--那種感覺真的好舒服,好美……”

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之中,作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作為一位秀優的校長,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東西?這是筆者一直以來曾經思考過許多日子的東西。作為一位從事出版工作的作者,由於工作的需要筆者也曾與不少校長與教師探討過這個問題。有人說,師德最要緊。因為,沒有師德,有時候可以給一所學校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也有人說,知識最重要,沒有知識,當什麼校長啊?拿來什麼去帶教師,去教學生啊?而今天在劉良斌的身上筆者卻看到了一種新的東西,一種澎湃著的、曆久常新、經久不息的東西--激情!

這就是劉良斌這一個傑出的教工作者,這一位出色的校長給筆者最深的感受。梁啟超曾經說過:“人生於天地之間,各有責任。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說的就是一種激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一位校長,對於自已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劉良斌身上總帶著一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多年來他已經把自己的命運與教育事業捆綁在了一起,如今他更是把華僑城中學的命運與自己的生命捆綁在了一起。在與劉良斌短短的一席之談之中,筆者看到了他那一份內心然燒的激情,和他內心之中華僑城中學的一片蔥茙的綠意,在他的身上激情決定了一切。

2000年9月1日,華僑城中學交歸政府管理,從企業到政府,這意味著華僑城中學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征程,從而也引出了一曲一位名校長與華僑城中學在困境中的激情突圍與突破時代之歌。

2001年,春。作為南山區教育局引進的特殊人才,作為到華僑城中學上任的新校長,來自湖北黃石的名校長劉良斌在踏進華僑中學的第一步的時候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一座被稱為花園式校園的省一級中學竟然是如此的簡陋和落後:陳舊落後的辦公與教學設備,斑駁不堪的教公與教學環境,在當時的華僑城中學,他找不到任何與“省一級中學”相應的硬件設備;教師隊伍中由於曆史原因形成的喜歡“內耗”思維與習慣,改製後的混亂思想與場麵……與此同時社會上還流傳著“華僑中學將來隻辦初中,不辦高中”……這種不負責任的傳言,致使華僑中學當年流失了不少好生源--改製之後的華僑城中學陷入了重重的包圍之中,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情況應是最能表現出華僑城中學所麵臨的那一種各種問題的錯綜盤結的複雜與教職員工的的那一份內心芒然的心情了吧!

劉良斌這一位剛踏足特區家還沒安好、腳跟還站穩的名校長麵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麵對著自己對教育事業那一份“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他無法回避;麵對著上級領導的知遇之恩與重托他無法回避;麵對著這一所學校中那一批有事業心的教師們的期望他無法回避;麵對著那學生們一雙渴求的眼睛他更無法回避。這一位投入於教育已經二十年的名校長內心之中對於教育的激情從未曾冷卻過,二十年來,兢兢業業的開拓與奉獻,不但創建一個又一個的業績,更使劉良斌睿智和執著,正是激情這一支蠟燭的閃閃紅光,不僅照亮了劉良斌執教生涯中長長的路,也開始照亮了華僑城中學的春天!

一個學校有沒有生命力,首先看校長有沒有生命力;學校裏的教師有沒有新的理念,就看校長有沒有新理念;教師愛不愛學生,就看校長愛不愛教師。直麵華僑城中學的困境,劉良斌明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工作是從來都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工作,要帶領學校衝出重圍,就必須要凝聚人心,挑動學校教職員工的鬥誌和事業心。“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來到華僑城中學,憑著自己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劉良斌很快,真正地進入校長角色,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教職工,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事事有心,處處用心,真心待人,以心換心,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去感化教師,努力為學校營造出寬鬆和諧、群策群力的辦好學校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