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的“梳理行動”中,由於寶安區某單位的部分工作人員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生拆毀有曆史價值的古代建築事件。寶安區文管辦的工作人員在獲知事件後,火速趕到了現場,防止了對文物的進一步破壞。為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他們將深圳文管辦文件《關於在“梳理行動”中加強文物保護的緊急通知》轉發到各鎮(街道辦)以及各有關局委,向人們宣傳《文物保護法》,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更加確立了文管辦“依法管理”的工作指導方針,使寶安區的文物保護工作深入層基、深入群眾。由於寶安區文管辦同誌的全心投入,由於文物保護工作做得及時、到位,以及文物保護政策的深入人心,在隨後的“梳理行動”中再未發生過破壞文物事件。
為更為地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中,寶安文管辦按照省市規範要求,完成了高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標誌牌堅立以及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科學和動態的紀錄檔案、落實保管從,並與各文物保護部位所在的街道辦、委居會、居委會分別簽訂了廣東省、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安全保護責任書,明確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所地黨委、政府的責任,從而使寶安文物保護的工作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落實。
寶安區作為深圳特區成立之前的經濟、文化以及政治中心是深圳特區曆史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大區。為了摸清寶安文物家底,避免珍貴的曆史文化貴遺產在寶安區的城市化進程中受到建設性的破壞,按照市文管辦的統一部署,寶安區文管辦在宏觀上對全區曆史文化遺產進行做出近期、中期、遠期規劃的基礎上,再一次開始對區文物進行一次深入細致的普查。
為搞好這次普查,劉耀東特別邀請了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古建、考古考家向文物普查隊員講授文物普查知識,讓普查掌握了文物普查工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目的及意義,積極組織力量,使這一次寶安區曆年來最為細致的文物普查工作順利展開。隨著寶安區文物普查工作的展開,在寶安文管辦同誌縝密的工作計劃以及細心的工作作風下,寶安文物普查工作也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2004年8月2日,寶安文管辦同誌在公明街道辦樓村百果園首次發現了一座珍貴的元代窯址,並當即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的清理工作。清理出土器物150件,其中完整器物83件。在出土的器物中,出土了研究價值極高的雙魚盆及八思巴文的碗底,其對研究判斷該窯址的時代,具有重要意義。公明樓村百果園元代古窯址作為廣東省所發現的第一個飄形窯址,同時也是到目前為止深圳市發現的窯址中年代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瓷窯,被考古專家穭為“深圳第一窯”。對研究深圳乃至廣東科學文化及陶瓷技術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瓷料。
2004年9月,寶安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在鬆崗又發現了保存較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6處,祠堂30處,書室、家塾共11處、廟宇10處,炮樓3座,碉堡3處,古墓葬27處,革命紀念建築10處,古石刻4處,古井9個,石橋1座,老圍門3處,古樹21棵……而在寶安文管辦其後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又先後發現了:曾氏古墓群、東寶中學舊址、黃氏古墓群、鳳凰村古建築群、黃舒墓等等一大批存在研究價值、曆史價值的曆名文化遺產。其中首次發現的曆史文化遺址更被《中國文物報》等國內文物考古權威報刊以及《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晶報》等多家報刊刊載。
這一次大規模、地毯式的文物普查使該地區的一些珍貴的文物不再遭受人們的盲目破壞,並對寶安區對文物管理保護的規劃工作進行了完善,有效地避免了因發展經濟而破壞文物的現象出現,對這一大批珍貴文物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更在廣大的人們群眾中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得到了人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響應,在寶安區群眾中掀起了文物保護的高潮,使寶安區文物保護以及合理、有效的利用,促進深圳“文化立市”戰略目標的推進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工作之中,寶安文管辦的各項工作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作為寶安文管辦的主任,劉耀東這樣總結這一年多來的經驗:“領導重視,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前提;科學規劃,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依法管理,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保證;合理利用,是文物保護工作的生命。”,正是基於文物管理工作的發展性思考,在文管辦的各項工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麵的時刻,深謀遠慮的劉耀東以及文管辦的同誌們又開始了新的工作進程,積極開始參與寶安區博物館以及合理利用區內各項曆史文化貴遺產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