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上前慰勞並詢問:“先生,你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都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而平凡人則樂於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我釣魚,就與這個道理差不多,並不是真正地喜歡釣魚。”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就像人事,有三種權術。用厚祿吸引人才,如同用餌釣魚;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還是如同用餌釣魚。凡是垂釣,目的自然都是為了得到魚,這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可以看到更大的道理。”
文王說:“我想聽聽這其中的精妙之理。”
太公說:“源頭水深,水就流動,有了水的流動,魚就可以在裏麵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根紮得深,樹幹和枝葉就能長得旺盛,樹幹和枝葉長得旺盛,果實就可以長成,這是自然的道理。君子之間情投意合就可以親密合作,親密合作就可以共同締造偉大的事業,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的,才是最好的事情。現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瞞,也毫無避諱,恐怕會讓您反感吧?”
文王說:“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接受直言不諱的勸諫,才能不厭惡真情實話,我怎麼會反感呢?”
太公說:“釣繩細微,魚餌明顯,小魚就會上鉤;釣繩略粗,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鉤;釣繩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鉤。魚把魚餌吃掉,就會被釣繩牽住;同樣的,身為人臣接受君主的俸祿,就得服從君主。所以憑借魚餌釣魚上鉤,那麼上鉤的魚就可以殺掉用來烹食;憑借爵位和俸祿招攬的人才,這些人才就會盡心盡力地做事;憑借一個家族奪取的國家,這個國家就可能被該家族占有;憑借國家奪取了天下,那麼天下的屬臣就都會來歸附。可歎啊!土地廣闊,國祚綿長,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都會煙消雲散;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也會普照四方。微妙啊!聖人的德行,就在於獨創地、潛移默化地招徠人心。歡樂啊!聖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各得其所,並確立起各種爭取人心的辦法。”
文王問:“那如何才能建立凝聚力使天下歸心呢?”
太公回答:“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能跟天下所有人共同享有天下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天下;獨自占有天下利益的,就會失去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但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是仁愛。仁愛在,天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除人們的痛苦,消除人們的災禍,解救人們的危難,這就是恩德。恩德在,天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悲同喜、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在,天下人就會歸附。人們無不憎惡死亡而樂於生存,喜歡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在,天下人就會歸附。”
文王再次拜謝說:“確實是這樣啊!我怎麼敢不接受天命呢?”於是,他就把太公請上了自己打獵的車,一起回去,並且尊他為自己的老師。
“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的意思是:君子之間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就能共同締造偉大的事業。周文王和薑尚之間可以說是情投意合,兩人一起締造了大周王朝。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抱負,就要找和自己誌向相投的人合作。作為君主,要任用或者提拔跟自己思想相通的人為臣子,這樣才能更加順利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作為臣下或者普通人,如果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要找適合自己的君主,幫助他完成自己的大業,從而順利實現自己的想法與價值。三國時期的徐庶就是投靠了誌同道合的賢主劉備,兩人才得以一起成就一番偉業。
徐庶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敬佩那些劫富濟貧的俠士,他立誌要像他們一樣除暴安良,為老百姓做些事情。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武藝,到處遊曆,懲惡鋤奸。不久,他就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俠士。
有一次,徐庶的朋友因為和當地的惡霸結怨,被害得家破人亡。因為這個惡霸是豪門中人,他的朋友奈何不了對方,隻好找到徐庶,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報仇雪恨。徐庶接受了朋友的懇求,當晚就闖進那個惡霸的家裏結果了他的性命,在要離開的時候,卻不幸被聞訊而來的大批官兵包圍。徐庶雖然武藝精湛,但雙拳難敵四手,最終還是被抓了起來。在大牢裏,官吏們為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對他使用了酷刑。為了不牽連自己的朋友和家裏的老母,徐庶咬緊了牙關,一個字都沒有吐露。後來,朋友上下打點,才把他營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