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勢》上說:“任用俠義之士不能靠錢財。俠義之士是不會給不仁不義的人賣命的,明智的人也不會為昏庸無道的君主出謀劃策。”
做君主的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他手下的大臣就會背叛他;不能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就會喪失權力。做臣下的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無法侍奉君主;不能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國家就會衰弱,但太威嚴了自己又會身遭敗亡。
因此,聖明的君主統禦天下,觀察世道人心的盛衰好壞,審度施政用人的得失成敗,從而製定相應的規章。所以,規定諸侯建有二軍,方伯建有三軍,天子建有六軍。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會相繼發生叛離君主、逆行天道的事情;一旦君主的統治衰弱,連訂立了盟約的諸侯國之間也會相互征伐。諸侯之間勢均力敵,沒有辦法戰勝對手,於是就延攬、籠絡英雄豪傑,與民眾同心同德,除此以外,還要運用機謀權變。因此,不精心籌謀策劃,就無法決斷嫌隙、判定猜疑;不運用奸詐出奇的手段,就無法破除奸賊、消滅敵寇;不采取隱秘的謀略,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聖人能夠體察天道,後世賢人能夠效法地道,今世智者能夠以古為師。因此,《三略》這本書是為衰微時代作的:其中“上略”是闡明禮、賞的作用,分析奸詐之人與英雄豪傑的區別,闡述成敗的道理;“中略”是比較德行的好壞,審度權謀的變化;“下略”是陳述道德大義,來詳細察看安危之境,顯示賊臣與賢士各自可能遭受的災禍。所以,如果君主通曉“上略”,就能任用賢人、打敗敵人;如果通曉“中略”,就能駕馭將帥、統率士眾;如果通曉“下略”,就能明白世道盛衰的根源,審察治國的綱紀。
如果大臣通曉了“中略”,就可以明哲保身。高空的鳥被射死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藏起來;敵對的國家滅亡了,謀臣也就快消失了。所謂的消失,不是殺掉他,而是奪取他的權威,廢掉他的權力。在朝堂之上給他封賞,讓他位極人臣,從而顯示出他的功勞;在中原之地分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讓他的家庭富有;把美女珍玩賜給他,讓他心情愉悅。軍隊一旦編成,就不能倉促地解散;兵權一旦授予,就不能馬上收回來。戰爭結束,將帥班師回朝,這正是君主權位麵臨危險的時候。所以要削弱他的地位,剝奪他的兵權,這是稱霸的人控製將帥的方略。因此,稱霸的人的行為是眾說不一的。保存社稷,網羅天下英雄,這是“中略”所陳述的內容,曆代君主對此都是秘而不宣的。
文中說《三略》中的“上略”是闡明禮、賞的作用,分析奸佞之人與英雄豪傑的區別,闡述成敗的道理;“下略”是陳述道德大義,來詳細察看安危之境,顯示賊臣與賢士各自可能遭受的災禍。而本篇所解析的“中略”則是分別闡述德行的好壞,審度權謀的變化,簡而言之就是“區分德行,明察權變”八個字。這八個字對君、對臣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為人君主通曉“中略”,可以管理好江山社稷;為人臣者通曉“中略”,可以明哲保身,不遭到君主的殘害。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士亡。”就是提醒身為人臣者要明察權變,在身居要職的時候適時隱退,不要貪戀權位。古時候很多名臣良將就是因為隱退不及時,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劉禹錫有詩雲:“將略兵機命世雄,蒼皇鍾室歎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說的就是上麵的意思。臣子可以身居要職,但是千萬不要觸動君主的利益,功高蓋主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無妄之災。
作為君主,在統治江山的時候要注意適當地放權,也要適當地收權。“中略”中說,戰爭結束,將帥班師回朝,這正是君主權位麵臨危險的時候。所以要找個恰當的時機削弱主帥的地位,逐漸奪取他的兵權,這是稱霸的人控製將帥的方略。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局麵,宋太祖趙匡胤便采取這種策略加強中央集權,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了將領們的兵權,這就是曆史上的“杯酒釋兵權”。通過此計,趙匡胤很好地集中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將士們也得到了高官厚祿。在此之前,類似的事情還發生過很多起,漢景帝削藩便是其中一件。
漢景帝即位後,繼續推行漢初“與民生息”的政策,改田賦十五稅一為三十稅一。此外,他在位期間還做了一件大事,便是“削藩”,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