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通常說的五戒,是佛教眾多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條,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都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不殺生、不偷盜、不說瞎話、不邪淫,是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不允許的,沒什麼誇耀的。飲酒對人的身體有害,會傷害大腦,不飲酒也是從健康出發。持好五戒,隻能保護人生的平安和完美。持戒不能成佛,對於有更高理想的唐僧而言,持戒隻是基礎,要想突破凡夫的境界,就必須打破凡夫的觀念和習慣。
人們對唐僧的另一個印象,就是肉眼凡胎。唐僧缺乏的是一雙“慧眼”。唐僧對寺院、佛像充滿了崇拜。開始西天取經旅途時,就發誓要見寺拜寺、見佛拜佛。可惜他把佛像當作了佛。看到“觀音禪院”就像見到了菩薩,歡天喜地地磕頭上香,哪知道是遇到了穿袈裟的強盜,沒有悟空的警覺,險些被燒死。見到黃眉怪假變的小雷音寺,又以為到了西天,看到魔王裝扮的佛祖,忙納頭下拜,嚇得八戒、沙僧也一起跪倒,結果著了魔道,引來了一場劫難。
悟空在對佛像的認識上,是非常深刻的。他在敕建寶林寺,指著佛像大罵:“你本是泥塑的金裝假象,內裏全無感應,一頓棍打碎金身,教你還泥土本相。”悟空見到黃眉怪裝扮的佛,先是不跪,後是不拜,仔細觀看佛祖,看出是假,雙手掄棒,上前便打。悟空能識破妖怪伎倆,就是源於悟空對佛像的不迷信。
崇拜佛祖,不等於崇拜佛像,佛像是泥土做的,哪裏有佛在裏麵。去崇拜這樣的泥像,不是等於崇拜製作佛像的工匠一樣嗎?或許您會講:佛像代表佛祖,唐僧崇拜佛像就是崇拜佛祖了,就像拜佛祖的照片一樣,表示尊敬,也沒什麼不好。人們崇拜佛,隻是崇拜佛所代表的力量、品質、智慧,唐僧要學習成佛,希望成就和佛一樣的品質、智慧和力量,這些與泥塑的佛像哪有絲毫的關係?如果唐僧真的想拜佛,在內心去拜佛的這些品質,不是最好的拜佛嗎?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包括西藏的許多寺院,都沒有供人崇拜的雕像,而是留出地方供人祈禱和修行打坐,讓人們向內尋找佛或者真主而不是向外尋找。佛祖在世時,也怕後人會對形象產生執著和迷信,所以在《金剛經》裏說:“以像見我,是行邪見。”明明白白地告訴後人:“佛像並不代表我”。所以黃檗禪師得道後,馬上就劈破木頭的佛像燒火,他的意思也是說:佛像是假象,拜佛不能覺悟,隻能浪費時間。
唐僧就是“以像見佛”的典型例子,用自己的觀念在心裏描畫出佛、菩薩的形象,然後用這個框框去辨別和界定佛、菩薩。這就是執著於“相”,所以說他是肉眼凡胎。《西遊記》裏麵菩薩幾次變化來點化或者考驗他們師徒,唐僧都不認得。當悟空說破,不去好好地瞻仰菩薩,反低頭下拜,難怪下次還不認得。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過去了,他不會再以原來的形象出現在當今的社會了。當時的生產力落後,佛祖要赤足,要托缽乞食,要把討來的布縫成百衲衣。如果佛祖再來,以當前社會的發達程度,還是以這個形象出現,會是多麼的不合邏輯和荒謬。
佛、菩薩世世都在,但是會以不同的形象示人。有可能穿牛仔褲、開汽車、打手機,因為這樣會更方便他幫助社會。他也可能很富有,也可能是白人或者黑人的身份。甚至可能是塗口紅、穿高跟鞋的女士,《法華經》裏講,小龍女八歲成佛,佛和菩薩為什麼不能以女人的形象出現呐?佛、菩薩哪裏還有“男、女”的分別心呀。
如果還執著外在的形象,就會形成成見,阻礙我們去認識和感受這個世界。非但唐僧要破“相”,我們普通人也是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