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
仔細研究《西遊記》的情節設置,我們會發現,在看似合理的情節設計下,結果卻都是荒謬和顛倒的,好像作者有意為之,隱約在背後蘊涵著深意,讓我們去思考和破解。
《西遊記》裏麵所描述的修行人,似乎都不爭氣,“觀音禪院”裏麵的老少和尚們圖財害命、敕建寶林寺的和尚隻想著聚斂錢財,車遲國裏麵的和尚,因為不能求雨,受道士驅使做苦役。金平府慈雲寺的和尚吃喝玩樂,不像是修行人。和尚這麼不爭氣,那麼道士又如何呢?道士比和尚還不爭氣。車遲國裏麵的國師道士,把持朝政,實際上是三個妖怪;小兒國裏麵的國丈老道,用女色誘惑國王,打著國王的旗號要吃小孩子的心肝。唐僧師徒所遇到的修行人,都不是好人。
那麼神仙又如何呢?神仙表現得更糟了,天上的神仙奎木狼,下界變成了凶悍狡猾的黃袍怪,虜走公主,編造謊言,嫁禍唐僧,把唐僧變成口不能言、心裏明白的老虎,蒙蔽了國王和滿朝文武……這樣的例子隨手拈來,並不是個別案例。反過來倒是烏雞國裏的妖怪,冒充國王治理國家,用菩薩的評語是:“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後,這三年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尚不是好和尚,神仙不是好神仙,妖精倒是好妖精。唐僧取經路上最大的功臣,也是妖精出身、曾經給世界製造巨大麻煩的天下第一妖怪:孫悟空。這些妖怪角色的結局也耐人尋味:強悍的妖精黑風怪和紅孩兒追隨了菩薩,成了正果,悟空完成了保護唐僧取經的任務,更是成了佛。到底孰是孰非?到底該怎麼分別善惡呢?
觀音禪院裏麵的老和尚,修行了二百五六十年,貪心一起,動了殺機,就成了強盜。奎木狼曆盡辛苦修成得道,做成了神仙,凡心一動,就成了下界的惡魔。悟空名利心起,為了“齊天大聖”的名頭攪得天地不安,轉念皈依佛法,又完成了保護唐僧取經的偉業。可見沒有妖怪、神仙、和尚、道士和強盜等觀念的分別。不論做和尚、做老道還是做強盜,那些都隻是人的職業。善念一起,人就是和尚、就是道士、就是修行人,惡念一起,和尚就變成了強盜。如果常常心存善念,那就是神仙,就是菩薩,如果常存害人之心,那就是妖怪;如果一念都不起,連善、惡都沒有了,那就是佛。釋迦牟尼佛曾經收了殺害99個和尚、並要殺害自己的人做徒弟,最終度他成就了羅漢。沒有觀念的束縛,所以佛的心胸無限寬廣。佛的眼裏沒有善、惡的對立,沒有好人和壞人的分別,所以他能一視同仁地對待眾生,勸惡為善。
這個世界本來沒有修行人和強盜、也沒有妖怪和菩薩,甚至也沒有佛,都是我們的心動了,用頭腦和觀念製造出來的,所以才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我們停留在“一”上,就是萬物一體,就是在“道”裏;有了分別心,就有了“二”,有了“二”,就會有“三”……就產生了紛紛雜雜的世間萬物。所以說:一切萬物都是從“心”生出。
神秀大師修行,內心常存善念,作偈子道:“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令惹塵埃。”慧能大師已經一心不起,沒有善、惡的分別,所以也作偈子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感謝吳承恩,感謝他寫的《西遊記》:用生活場景來演示佛法,用平白的生活語言來注釋深奧的禪理。讀懂《西遊記》,不由你會讚歎:《西遊記》真是一部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