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以一顆平常心換回了沉甸甸的全能冠軍的金牌,這一戰讓他成為中國體操界公認的“全能王”。
精神不敗——銀牌是毫無意義的
也許對於他人來講,隻要站在了領獎台上,就已經算是獲得了無限的殊榮。但在楊威的眼中,隻要未能奪冠,就等於一敗塗地。他曾經坦言過:“銀牌對我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也許因為對於銀牌的字眼太過敏感,這個體操界的“千年老二”對於亞軍產生了抵觸情緒。但就是這麼簡單的幾個字,卻道出了一個運動員真正的靈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冠軍的運動員也不能算是優秀的運動員。
楊威不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運動員,但是他知道失敗不是注定的。很多人將自己無法更改的事情稱為“宿命”,所以很多人會將楊威的不幸看做是命運。其實,楊威不這樣認為——也許與金牌的屢次擦肩而過是機遇問題,但是如果自己放棄了衝刺,那絕對不能將責任歸咎在命運的身上。
每個運動員夢寐以求的都是金牌,奪金為的不僅僅是名和利,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曾經付出的汗水閃爍出光輝。但是,此時楊威麵臨的現實是,自己已經25歲了。對於普通人而言,25歲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年齡,但是對於一名體操運動員而言,25歲卻麵臨著退役,也意味著你已經進入了運動生涯的“黃昏期”。
麵對著進退兩難的境遇,他深知如果就這樣退役了自己將抱憾終身。正如著名的巴頓將軍所說的一樣:“戰爭給予一個人的,除了欲望就是恐懼。”楊威渴望成為一名出色的戰士,在戰場上揮灑自己的青春,但是到了休息的時候,他就會產生恐懼——對於失敗的恐懼,對於現實的恐懼。
沒有人能想象楊威是怎樣一次又一次地登上第二級的領獎台的——這是一個充滿了被捉弄的現實,但是楊威知道,一名選手在麵對這樣惡意的嘲諷時,隻能用汗水去洗刷恥辱。
每次失敗,都能激發他更加頑強的戰鬥力。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裏,在枯燥無味的訓練場上,楊威總想用無數滴汗水去破除命運的魔咒。
楊威是堅強的,這點是不容置疑的,就連平常從不誇人的教練都極力地宣揚楊威所體現出的奧運精神。在楊威的眼中,也許“千年老二”是“如芒刺背”的稱號,但是許多人都相信,這是頑強和堅韌的代名詞,是體育的真正內涵。就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中的那位老人桑提亞哥,就是憑借著自己不放棄的精神奪取了“人魚大戰”的勝利。老人一句經典的話語就是:“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楊威就是打不敗的精神代表,他能在失敗中爬起,在期待與失落之間不斷地前行。
六年的等待對於運動員而言的確是長了一點,但是楊威等到了。
一枚冠軍的獎牌上凝聚了楊威太多的期待,而這種期待已經不僅僅屬於楊威了,還屬於更多關注他的人和堅信“楊威精神”的人。回首這段曆程,就可以看出楊威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典型代表。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楊威奪得了體操團體金牌。
2003年的世錦賽,由於裁判的因素,楊威第2次與全能冠軍擦肩而過,再一次以0.064分的微弱差距將金牌拱手讓人。當時,很多人為楊威感到憤憤不平,有人說:“這場比賽如果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舉行,楊威都會獲得冠軍。”但是,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楊威接受了這一現實,他仍然默默地堅持著,因為他相信自己,相信體操,但就是不相信命運。
這是楊威經受的最嚴酷的考驗,他覺得自己被打敗了,金牌隻能是自己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頹廢的情緒並沒有主導他的訓練,他還是選擇了堅持。
雅典失利—一苦心誌,勞筋骨
孟子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餓其體膚,勞其筋骨。”這句話用在楊威身上最恰當不過。他在經曆了無數次衝擊全能冠軍失利之後,仍能堅持不懈,全力以赴,體現了一個運動員的優秀品質。但事實上,在他內心深處,是經受了無數煎熬的。
人們常說天道酬勤,但是對於楊威而言,等待的時間太過漫長了。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是楊威向全能冠軍發起的最猛烈的一次衝擊。對於他而言,這意味著最後的機遇——他已經24歲了,而且經過了多年的磨礪,自己已經完全具備了獲得全能冠軍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