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從奧朗日(Orange)縣來的小夥子出身於盎格魯薩克森家庭,有些保守和傳統。我們常常一起爭論政治問題,在辯論和探討中也會互相頂牛。他的信仰傾向於社會主義,而我主張政治自由主義。但我真的很喜歡他這個人。擁有觀點和自己不一致的好朋友,我認為是件好事情。”
新生到校第一天,最早遇見的是同宿舍同學。哈佛大學規定一年級學生不能自主選擇同宿舍同學,必須由學校統一安排。學校經常安排兩人或四人結為一組住同一間宿舍。由於哈佛一年級學生宿舍的建築結構,住宿情況經常是兩組學生住一個套間,中間有門相通。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包括4個人、6個人甚至8個人在內的大宿舍。
新生入校後,陸續入住一年級學生宿舍。哈佛的一年級新生都住在新生宿舍裏。新生宿舍有很多房間或套間,一般能容納15~25個人。哈佛大學為每一個新生宿舍裏的學生指定一名學監,學監往往由住在這裏的研究生擔任。他們負責召集該新生宿舍的全體學生聚會,比如見麵會、一般的信息交流會,或者組織生日慶祝會之類的活動。有時他們還會組織學術方麵的討論,比方說關於如何選擇專業。
哈佛的這種宿舍安排規定已經堅持了很多年。學生們反映,他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們之間的交往方式,在第一年基本上就固定為一種模式。多數宿舍都包括多個民族的學生。每個新生宿舍裏的本科生都來自不同的民族和種族。“多元化的本科生群體”本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可是當他(她)到了這裏,放下行李箱時,這個抽象的概念就生動地出現在眼前。他們能夠立刻看見那些不同民族、種族背景的同學,大家馬上就要住在一起了。
組成一年級新生集體的成員看上去差別很大。他們帶著不同的興趣和觀點來到哈佛,要朝夕相處整整一年。這種氛圍必然成為大學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背景迥異的學生從到校的那一刻,到第一次一起用餐,到第一次宿舍會議,到所有的新生周末活動,所有這一切都被他們視為最關鍵的第一步。因為幫助學生形成一種集體歸屬感太重要了。
學生們之所以經常提及住宿安排,並認為它非常重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校方明確提出要求:“從第一天起,不論白天黑夜,還是平時周末,使一群不同的學生們生活在一起,是哈佛的一個標準和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學生們能夠從中感到快樂。”第二個原因是,不論學生們以後是否還選擇與一年級時的同屋繼續住在一起,大一集體住宿生活的經曆對他們的影響都非常有益。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民族多元化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的機會。
因此,學生們提得最多的一條建議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手段,繼續將多元化貫穿在大學一年級的住宿安排中。學生們的反應使學校領導認識到該製度的重要性。雖然在它帶來驚奇的同時,也會惹來麻煩,不過這些困難通常能夠克服,並使學習成效更為顯著。在住宿生活中,學生之間建立的友情是持久的,並且這種感情是用別的方法得不到的。
學生們對這種住宿安排製度的積極響應,在後來選擇室友的過程中得到證實。采訪發現,大一結束後,學生們自由選擇室友時,他們經常決定和各類各樣的朋友住在一起。有幾個學生說他們在第一學年的春季,就想好了二年級要和誰住一起。
一個白人男生打算和另外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白人男生、一個海地人、兩個美藉亞裔女生、一個黑人女生和一個黎巴嫩女生住在一起。
一個西班牙人打算和兩個黑人、6個白人、一個倫敦來的巴基斯坦人住在一起。
另一個西班牙人計劃和另一個拉丁人、3個白人、兩個黑人和一個美藉亞裔住一起。
一個美藉華裔女生準備和另一個美藉亞裔、一個黑人、一個猶太人、一個夏威夷人、還有10個白人住一起。
從他們的計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本科生到了高年級,有機會自己選擇同屋時,他們願意和各式各樣的朋友和同學住在一起。而這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受了一年級住宿生活經曆的影響。那種住宿安排決定了他們與誰相遇,與誰成為朋友。學生們高度一致地向宿舍安排人員強烈呼籲:“切記,最初的住宿安排會對學生未來的所有社交,特別是民族之間的社會交往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