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有好朋友是一生的快樂(1)(1 / 3)

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朋友"的定義是什麼?天天在一起?常常通電話?如果不能黏在一起,是不是就隻能算作泛泛之交?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從古流傳至今的那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其意義何在?事實上,好朋友貴在交心,深厚的友誼無需靠豐盛的宴席作為鋪墊。為共同的事業、共同的目標一起奮鬥的夥伴,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追求,因此也對彼此有著深深的理解。這種友情,是工作順利時的快樂分享,是患難與共時的相依相偎,更是遭遇困難時的鼎力相助。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上的協調一致,即使時時相伴左右也是麵和心不和。有的人認為同事之間沒有真正的友誼,其實同事之間共同為事業奮鬥,即使個性、愛好不大一致,但隻要有大體相同的理想,為共同的目標工作,也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如果覺得性格誌趣合得來就每天形影不離,合不來就慢慢相互疏遠,這樣的做法隻能在同事之間形成小團體,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氣氛。

德國大音樂家貝多芬和舒伯特之間的友誼被傳為千古佳話:兩人共同生活在維也納35年之久,雖然隻見過一次麵,但卻成為知己。在貝多芬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事業如日中天時,舒伯特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音樂創作者。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個性且兩人社會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從不敢貿然造訪。直到後來,因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請,舒伯特才帶著一冊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門拜訪,不巧的是恰逢貝多芬外出,舒伯特隻好留下作品,悵然而回。然而,當貝多芬患病後,有一天,友人想調解他的寂寞,隨手拿起桌上的一冊書放在他的枕邊,讓他翻閱消遣,這冊書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貝多芬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細心吟味了一會兒,大聲叫道:"這裏有神聖的閃光!這是誰做的?"友人告訴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貝多芬大加讚賞,大歎素昧平生。當貝多芬彌留之際,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說:"我的靈魂是屬於舒伯特的!"貝多芬死後,舒伯特終日鬱悶。一日他與三四個友人入酒店飲酒,一友人舉杯提議:"為席上先逝者幹杯!"舒伯特應聲站起,一飲而盡。仿佛是應驗了可悲的讖語,18個月後,舒伯特也告別了人世。臨終的時候,他向親友表示遺願:"請將我葬在貝多芬的旁邊!"後人對他們之間的友誼給予了最美好的讚譽,並為他們鑄起了並立的銅像,至今仍屹立於維也納廣場。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社交活動,這些形形色色的活動必定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果為了節省時間而完全遠離社交活動,是一種因噎廢食的愚蠢做法。但如果把自己的時間全部花在和朋友遊玩、談心上,那也根本沒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一位作家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清晨,他正在埋頭疾書,思緒如從蠶繭中抽絲一樣,有條不紊。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路,開門一看,是他的一位好友,他隻好把這位朋友讓進房間。盡管看到作家正在進行創作,但這位朋友卻依然十分健談,自顧自地講著自己的故事。作家沉默不語,但也不好打斷他,隻好靜靜地聽著。不一會兒,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這位朋友非常熱情,拉著作家一起出去吃飯,一頓飯又花了兩個多小時,作家滿腹牢騷但又礙著朋友的麵子不好發作。等到吃完飯,朋友終於心滿意足非常高興地離開了。作家回到家裏,重新坐回書桌旁,卻再也找不到創作的靈感了。想想看,這樣的友誼多可怕!魯迅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

其實,問題的解決很簡單,關鍵是要遵循"尊重"二字。尊重對方的時間,不浪費別人的時間,不沒事找事地瞎聊,也就是要像一句俗語說的那樣--無事不登三寶殿,不因自己的小事而給對方造成困擾。每天在一起胡吃海喝的朋友,可能也隻能在一起吃吃喝喝,而交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隻要心靈相通,一瞬間就抵得過永恒。

交友忠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隨意打擾過你的朋友呢?不妨做個假設,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最不希望被人打擾的情況下,偏偏被人打擾了,而這個人還是你的朋友,你心裏是什麼感受?這樣想一想,你就該知道以後怎麼做了。

人們常常說的一句話是"跟著感覺走",雖然很多理智的人對此不屑一顧,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人無論做任何事,常常會被感覺左右著。交朋友也是如此,感覺對了,便繼續交往,感覺不對,則淡淡相處。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態度、觀點、文化背景、年齡、性別、興趣、愛好、地位和經曆等方麵的相似性,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吸引力。這種相似性類似於物理學上所說的"固有頻率",當兩個物體之間的頻率達到一致時,它們之間就會引起共鳴,這個頻率就叫做"固有頻率"。如果在與朋友進行交往時,能找到和對方一致的"固有頻率",就更容易交到好朋友。流傳千年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就是尋找共鳴的最高境界。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做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非常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三年之後,俞伯牙成了一名非常傑出的琴師,但讓他感到苦惱的是,雖然很多人喜歡聽他彈琴,但真正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幾乎沒有。有一天,俞伯牙乘船沿江周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邊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於是他將船停在山邊避雨。俞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麵的生動景象,頓時琴興大發開始彈奏。忽然,他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動,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俞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打柴人,名叫鍾子期。俞伯牙將鍾子期請到船上,說:"我為你彈奏一首曲子好嗎?"鍾子期立刻表示洗耳恭聽。俞伯牙即興彈奏了一曲《高山》,子期讚歎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他又彈奏了一曲《流水》,子期讚歎道:"多麼浩蕩的江水啊!"俞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鍾子期說:"這個世界上隻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人結拜為生死之交,並約定俞伯牙周遊完畢要去鍾子期家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