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俞伯牙如約來到鍾子期家,但此時子期已經不幸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跑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起身,將自己視為生命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再沒有彈過琴。
要引起他人的共鳴,達到接近對方的目的,首先就要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固有頻率"和對方的"固有頻率"一致,也就是要尋找共鳴點。如何尋找共鳴點,這其中也有技巧可言。
尋找彼此之間的相似性
這是一種主動的方法。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當然更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即使是同一父母孕育出來的雙胞胎,也不會完全相同。所以,想要找到一個和自己理想中的朋友完全一致的人,基本上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比如,雖然你的脾氣與他不同,但你們的興趣愛好相同,你們都喜歡聽音樂會,談起巴赫與貝多芬,你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這時,你們就要秉著"求大同存小異"的態度,忽略彼此間的不同之處,盡量找出兩人之間的相似點,隻有這樣,雙方才有可能感受到彼此的吸引力,進而產生想要接近和進一步交往的欲望。增加自己的透明度
這裏所說的透明度,指的是一個人真實狀況的"暴露"程度。也就是說,你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是戴著麵具還是用真實的自己去麵對。
要與別人接近,最首要的就是讓別人了解你。試想一下,一個你完全不了解的人,你會願意和他交往嗎?你對一個人的暴露程度如何,直接反映了你對這個人的信任程度。如果彼此之間無法信任,暴露程度也會隨之降低。相反,如果信任對方,就會無話不談。如果你一方麵想接近對方,另一方麵又把自己置於完全封閉的"安全地帶",對方會感覺到在你們的交往中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會感覺到你對他的不信任,必然也會對你有所保留。因此,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隻有主動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對方增加對你的了解,才能讓對方願意接受你。不過坦誠也是要講究合適的時間地點的,應該首先考慮到對方的接受程度,再進行適當的坦誠,否則也許會把對方嚇跑。交友忠告:換了新的環境,想交新朋友之前,不妨來做點功課:比如了解對方的喜好,以找到共同的愛好和話題;主動寒暄,打破與新朋友之間的隔閡;還要記得展現真實的自己,用真心才能換得好朋友。
要學會為別人著想
孔子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再強加給別人,而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也就是從別人的角度想事情。這句話不僅中國人自己喜歡,也是西方哲學家推崇的一句名言。在崇尚民主的西方社會,孔子這句充滿了與人為善、善解人意的話,自然贏得了他們的好感。但是在現在的東方,人們卻往往希望自己是中心,忘記了孔子這句話的本意:如果是自己都不願意去做、不願意接受的事情,就更不要強加到別人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會出現如何要求別人以及怎麼對待自己的問題。待人和律己的態度,可以充分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也是決定能否與人和善相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你自己都不喜歡的事情,別人也肯定不會喜歡,如果你非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對於對方來說也是無法接受和容忍的。按照孔子的理論,隻有一視同仁,才能做到無論是在家裏還是社會上,都能與人很好地相處,不會招致怨言。要以寬容的態度待人,以理解對方為基礎,能給人以客觀的態度評價,是對別人的基本尊重,既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所沒有的優點,還能對別人的缺點或錯誤善意地給予諒解,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