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早的小三(1 / 3)

最早的小三原創作品

作者:海藍清

回園區瓊姬敦小妹看見了今年五十五歲的二姐,二姐今天是回來看望八十多歲的父母的。

二姐臉上的皺紋像斑馬線,笑起來又像一朵盛開的菊花。二姐的頭發白了,滿頭的銀絲,閃閃發亮。三十多年前如花似玉的二姐,如今儼然是個小老太了。現在看來,二姐就是當初瓊姬敦最早的小三。

記得二姐是上世紀56年生的。自然災害的60年餓肚子的時候,二姐剛滿四歲。一晃五十多年都過去了。

二姐家裏有祖傳的磨子,食堂裏偶爾來磨一點點的米或麥後,四歲的二姐就用小刀在那磨子的石縫裏劃刻,把那粘在石縫裏的米粉刻下來,然後讓母親放在小碗裏燉熟了吃麵糊糊。父親已瘦成皮包骨了,餓得暈過去好幾回了,後來被送往療養所吃糠去。

不幸的日子終於熬過去了。

二姐十幾歲的時候迎來了轟轟烈烈的特殊時期。二姐看著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姑娘和小夥穿得幹幹淨淨漂漂亮亮的到自己村上來,那些姑娘和小夥統稱上山下鄉的插隊青年。他們來支援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城裏人吃不了苦的挺多,三個月後都想辦法走的走,溜的溜了。有的混到大隊或鄉裏做宣傳工作,有的做小學老師,有的做中學老師,還有的做大隊衛生員,做赤腳醫生等。

二姐喜歡和城裏人套近乎,看他們夏天用香肥皂洗身,冬天用雪花粉擦臉,很是眼紅。二姐向父親要錢去買雪花粉,父親欣然給她幾個小錢。有個城裏姑娘回城之前把一些香皂送給了二姐,二姐就把香皂貼在鼻子上反複地聞,不舍得用掉。

大隊的宣傳隊因為來了幾個城裏人所以有一陣是搞得轟轟烈烈的。一段時間裏,每天群眾都能聽到或看到敲鑼打鼓、米利瑪拉的音樂或舞蹈。二姐因為長得好看,也被吸收到了宣傳隊。

村上的人都說二姐長得好看,細圓臉,大大的眼睛裏黑白分明,下巴部分有些小,櫻桃嘴,薄嘴唇。二姐很會穿衣打扮,而且總能把衣服洗得幹幹淨淨,別的村上人經常以為她是城裏來的插隊青年。二姐還喜歡唱歌,她的歌都是從廣播裏學來的,那時農村家家戶戶都裝有廣播。

對於農民來說,廣播相當於今天的時鍾,農村人的作息都跟著廣播。每天早上六點廣播響,人們陸續起床;中間停頓兩個小時,十點,又開始重播,在田間勞作的人們知道廣播響了,再過一會兒該歇工回去燒飯了:晚上十八點再重播,二十點停止廣播,人們知道該上床睡覺了。所以,廣播裏時時播出的音樂,你是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除非把地上的線拔掉,喇叭才不會響,喇叭本身是沒有開關的。那時廣播裏大部分放的是“革命歌曲”。

二姐能把廣播裏聽來的歌聲模仿得惟妙惟肖。她會唱革命樣板戲,如:現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還會唱錫劇、越劇的《沙家浜》;還會唱越劇《紅樓夢》。她在田頭勞作的間隙休息時間裏給農民們唱戲,她很樂意,農民們聽得很開心。

二姐每天白天幹活,晚上要去大隊部排練節目。輪到逢年過節就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大隊部的一隻會議室裏每天晚上“燈火通明”,不過那時點的是煤油燈,一個叫小木頭的男青年是關鍵人物,因為他是個奏樂的能手。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他第一個跑去大隊部,先為他的二胡調弦,調弦時發出的“幹股、給股……”的聲音,二姐老遠都能聽到,每次排練前他都會認真地為自己心愛的二胡調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而二姐此時就會飛奔而去,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夏天,不排練的日子,小木頭就來到二姐家門前的場地上,坐在那棵大梧桐樹下,“幹股、給股……”的調弦。二姐就站在旁邊,不一會,沙奶奶、阿慶嫂的聲音就從這裏飛出來,一會兒,這裏就會聚滿了社員。有時,小木頭坐在二姐家的場地上用笛子吹上一曲,每當此時,還在忙碌的人們會直起腰來豎起耳朵享受一會兒,悠揚的笛聲越過高低不等的瓦房,越過小木頭家的茅草房,來到小河邊,來到田野裏,然後鑽進金雞湖滾滾的波濤裏。

小木頭和二姐就這樣一來二往地產生了感情,每天晚上不是小木頭來二姐家的場地上,就是二姐跨過石板橋去小木頭的茅草房前。因為是兩小無猜的年紀,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二姐的家和小木頭的家隻隔了一條小河。小河邊有一個土墩,叫“瓊姬墩”。據說古時這裏是一座山,山上葬有一個叫瓊姬的女人,那是明末張士誠的愛妻,而那山正規說起來隻不過是個墩,絕沒有正式可以稱為山的高度。所以這個村被稱為瓊姬墩。如今去蘇州工業園區,瓊姬墩不見了,但還能見到以村命名的路:瓊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