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現場互動:沒有信仰讓傳統節日變成休息日(1 / 2)

學生提問:葛老師、張老師,我想問幾個不太成熟的問題。首先,日本人有個觀點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我想問,你們是否認為文化傳承在中國的曆史上出現過畸形或斷層,因為剛才兩位都說,秦朝的焚書坑儒並未破壞中國文化。那麼請問元朝統治者攻入中原之後大肆殺人,以及蒙、滿兩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統治,是否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傳承?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知現在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或者說傳統節日的淡忘。在大學生中最流行的節日除了春節就是聖誕節,然後應該是感恩節,而清明節、端午節之類,不是為了紀念我們的傳統文化,而成了休息日了。

葛劍雄:第一個,剛才講到,不僅日本人,在中國也有人認為異族入侵,中國就亡了。比如說元朝蒙古人把宋朝、金、西夏、大理都滅了,甚至把西藏也統治了,還造就了一個大的疆域。但是原來漢人為主的中國是不是亡了呢?還有一個問題,滿族進來,不到100萬人的少數民族,統治了差不多1億多人,是不是這樣中國就亡了呢?

這就要看你指的是什麼了。如果是指一個朝代,當然就是亡了,但是如果把中國看成是在這塊土地上延續下來發展的一批人和一種文化,那麼它亡了沒有呢?元朝進入中元,最後帶兵追到崖山滅宋的是誰?是宋朝投降元朝的名將張弘範。同樣的,到了清朝,帶兵進來滅明朝的大多數都是明朝投降清朝的人,包括吳三桂、洪承疇。軍事上的征服者,最後都成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辛亥革命前期的滿族,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他們滿族自己的文化?你去看看最後他們的皇帝在幹嘛,他們學的是四書五經,學的是曆代帝王的東西。所以看中國的文化到底有沒有斷,不能看表麵。當然我要承認少數民族的文化對中原也是有影響的,但是總體上中華文化是延續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沒有亡,更何況這些統治中國的非漢族,他們始終是少數,到了後來連他們自己都融合了。

為什麼我們講傳統沒有中斷,沒有中斷不是說它一點沒受影響,而是說文化主體是延續下來的。更何況我們要考慮漢文化圈,漢文化不僅僅局限於中原,比如說清朝,清政府要求男人都剃頭發留辮子,衣服都換掉。朝鮮半島上的朝鮮人堅決抵抗,一直到康熙年間甚至乾隆年間,朝鮮的使者到中國來,還說哎呀,中國現在是蠻夷在統治,中國亡了。清朝不斷給朝鮮施加壓力,甚至有一次把朝鮮國王的兒子都抓來當人質。朝鮮人就是不服從,清朝最後沒有辦法了。所以你看在朝鮮半島,現在他們還是穿明朝以前的中國傳統的衣服,他們祭孔子還是戴一個“野雞帽”拖根辮子,還穿原來的衣服。恢複祭孔以後,大家注意到,一開始我們祭孔還是穿戴清朝的服飾,後來聽說韓國還保留著以前的傳統,到韓國去拍照,原來韓國已經把祭孔的禮儀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為什麼聖誕節、感恩節、複活節都在延續,在國際化?因為它是跟信仰聯係在一起的。我們的文化和節日以前其實也是跟信仰聯係在一起的,但偏偏後來我們把它作為封建迷信改了。比如說春節,春節的信仰是什麼?春節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你們認為是什麼?是穿新衣、吃肉,是合家團聚、祭祖,這才是春節最最重要的。為什麼?因為春節還有政治功能,對皇帝來講這是一年的開始。但是辛亥革命以後把一年的開始改到元旦,所以你看我們元旦發表社論:又進入一個偉大的新時代等等。這個就是元旦和春節的政治功能。剩下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對祖宗祭拜,為什麼?這一年最重要的時候你必須恭恭敬敬地祭祖,祖宗等了一年了,你收成也好了,就該給祖宗燒紙,要給他們供奉東西,讓他舒舒服服過年,這才是主要的。

所以,為什麼以前哪怕下大雪,年三十男主人也必須回家?如果不跪下來磕頭,那麼祖宗怎麼安心呢。如果第二天祠堂裏祭祖,你第幾房的長子不出現怎麼行呢,這才是最主要的。現在這些都沒有了,請問你過春節為什麼?政治上沒有原因,信仰上沒有原因,那麼就隻是吃吃平時吃不到的,穿穿新衣而已。我們現在都穿新衣了,誰衣服上打補丁了我看看?我們小時候哪個人身上沒有打補丁那就是資產階級,沒有補丁也要打個補丁上去。你剛才講得很有意思,端午、清明都有一種信仰延續,但是我們現在覺得這就是休息。如果恢複信仰,比如清明要掃墓,否則怎麼對得起祖宗呢?但現在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祖宗在哪裏?不知道哪裏去了。我們說祭拜祖先是封建迷信,那麼還有什麼呢,就是趁著機會到處玩玩。

今天如果我們覺得這些節日是值得珍惜的,那麼依照什麼信仰來選擇自己的節日呢?政治信仰也可以,但是我們是連憲法都提倡唯物主義,提倡辯證唯物主義。我一直講,我們好多問題表麵看是社會問題,其實是信仰問題。

學生提問:青年一代在中西方兩種觀念當中有猶豫不定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不是使中國人近年的價值觀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