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精神獨立才能不被海量資訊忽悠(1 / 1)

章立凡:我們再來談一談信息時代的中國人,如何麵對每天產生的海量信息?有很多是垃圾,我們如何篩選,如何判斷,如何變成獨立思考的人?

我想我們需要把宣傳和新聞、資訊做一個區分。有些人因為掌握的資訊太少,就比較容易被洗腦,也有很多人沒被權力洗腦,也可能被民間的宗教團體或是迷信團體洗腦。

我們還是回到原來的話題,我們如何能不被人家忽悠,不會被一些海量的、不靠譜的資訊忽悠?我在做這場演講之前,曾經在網上征求意見,問大家希望聊點什麼?有一個網友說,是不是可以聊一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類的話題。我想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討論一下。現在清華大學還有塊碑,是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有一句話:“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認為這個東西是永不磨滅的。

我們不要忘記,陳寅恪先生寫這篇碑文的時候還是民國年代,到了1949年以後,陳先生的說法還是有變化的。雖然他強調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他也聲明,他不跟體製作對。他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絕不反對現政權。早在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他就在西方讀過《資本論》的原文,他認為不應該先存馬克思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他說我要請個人,帶個徒弟,都要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就不是我的學生。

陳先生這種思想,我認為對於多數不願意介入政治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底線。我今天在這兒和大家講,我並不讚成年輕人都去參與政治。一個社會,如果大量的人,大部分的人都去關心政治,而不關心我們的經濟,不關心我們的生活,這個社會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健康的社會是不會有太多的人關心政治,但是如果政治搞得不好,確實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關心這個問題。

也有人在網上說,章先生可不可以討論一下政治體製改革的問題?我本來是不想討論的,我覺得在校園裏麵,學校是學校,政府是政府,政府不應該過多的幹預教育,學校也不要跟政府發生過多的關係,相互之間應該有自己的範疇。現在看,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確實是很難處理的。

還是重複陳先生的底線,如果你是來學習的,你是要做學問也好,或者是要學到知識將來去拓展你的人生也好,不一定要走一條和現行體製格格不入的對抗道路。我認為對抗體製這種方式對於多數人來講可能是不適合的。但是這不等於你對社會的現實沒有你自己的見解,而且我認為,你願意表達的時候你還是有權表達的。

所以,該屬於你的權利你應該堅持,但是你不一定拿它作為你的職業,我常常覺得,職業化的政治人物有的時候是不太可信的。比如說你服務於商界,或是服務於學界,你去關心某些政治問題那是可以的,但是你不一定要去做一個政治家,或者做一個職業政客。

我自己是一個學人,會去關心很多的社會問題,而且對於體製中出現的問題也會有批評,但是我並不需要、並不願意一定要發生某種正麵的碰撞。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體製非常強大,這種碰撞的結果對我來講是得不償失的,但是不等於我不說話。

我自己始終認為,我有我自己的立場,我的立場是獨立思考的學者。堅持這個立場並不意味著需要采取某種極端的方式,去實現一些主張,而是用一種理性的態度進行表達。我也確實認為,現有的表達也隻能做到這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