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德國政治經濟走中間路線(1 / 1)

楊佩昌:下麵到第二個主題,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

我歸結了幾點原因。首先,德國人對憲法充分尊重。憲法在德國叫基本法。為什麼叫基本法呢?就是臨時性質的。二戰結束後,西德方麵稱暫時不製定憲法,等到東西德統一之後再製定一個真正的憲法。這麼一來幾十年過去了,還沒有統一,所以一直沿用基本法的叫法。1990年東西德統一之後,大家覺得基本法很好,沒有必要改變,於是就沒有改變。

大家知道,德國曾經發生兩次世界大戰,而二戰為什麼會爆發?當然跟納粹有很大關係,納粹又是怎麼出現的?這個我們要追溯到魏瑪共和國時代。魏瑪憲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憲法,它之所以會出現問題,是因為它規定得太細,以至出現“跳票”。“跳票”的意思就是你承諾了,但沒有做到。魏瑪憲法出現第一條跳票後,老百姓對這個憲法就逐漸不信任了,這個國家的權威就沒有了。如果國家製定一個憲法,規定公民有遊行、示威、結社的權利,但實際上公民並不能這麼做,那這個憲法就是不嚴肅的。德國魏瑪憲法因為不斷跳票,大家就對它喪失了信心,對政黨、政治體製也失去了信任,老百姓迫切希望有一個強人出來領導國家,於是希特勒就誕生了。

希特勒上台之後做了很多事情,第一件是改善基礎設施。他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把德國所有城市、鄉村,也就是整個德國的公路體係構建起來。一個領導人能把國家的交通建設得如此暢通,讓出行如此方便,不容易堵車,老百姓肯定舒服。

第二個大事是實行國家社會主義。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美國選擇了新政,就是以凱恩斯主義為執政思想。德國選擇了另一條路,叫國家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就是國家親自運作企業,直接投資到具體的項目上。因為當時投入的資金非常多,老百姓就覺得納粹還是很不錯的,對納粹黨非常信任。權利就這麼一步一步淪陷了。希特勒從部分掌權到全麵掌權,使德國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把世界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給全人類帶來了一場空前的災難。

今天,戰後的聯邦德國對此進行了反思,在憲法上做了一些修改。這個修改就體現在充分凝聚共識上。德國有一個機構叫憲法法院,任何公民、機構隻要認為政府做的事情與憲法相違背,就可以去打官司。政府是紙老虎,你不用怕政府,法律會保護你。

德國的政治實踐保證了政治體係的穩定。從1949年到1963年,由康拉德·阿登納任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總理,他的任期時間很長。德國其實帶有很大社會主義成分,它的很多規定我們聽起來都很熟悉。比如說領導人任期特別長,阿登納做到1963年才換上艾哈德。艾哈德當時是德國經濟部長,此人有一個特點——管經濟很好,管政治不行,一上台就顯示出政治上的幼稚,1963上台,1966年下台。從1966到1969年由基辛格任總理。接著是勃蘭特,可是他被同僚“搞”了一下,於是施密特接替他當總理,一直到1982年。這時候右翼上台。

在德國,每一個政黨在台上都會統治十幾年時間。好處是可以有效推行自己的政策,壞處是任期太長。有的人覺得這不民主。講到這點,德國的議會確實也跟其他國家有點不一樣。一般而言,一個議會能有效運作的前提是將議會人數控製在500人範圍內。超過500人就是聊天,起不到任何作用。德國剛好越過邊界線:議會人數是612人。所以德國是走中間路線的國家,不太左也不太右。

德國的經濟政策也基本是走中間路線。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稍微偏右一點,60年代到80年代初又左了一點,所以政策不會大起大落,總是在不斷的糾正中。

我們再看一下官僚體製。德國是一個庸才進政界的國家。如果你有很強的能力,你是不會進政界的,因為做政府官員、公務員的收入處於平均線之下一點。從上班那天到死,你清楚地知道這輩子會賺多少錢。德國的工資非常透明,我在聯邦統計署工作了半年,從電腦上就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工資是多少,從上層領導到一般幹部,掙多少工資一清二楚。由於工資透明,人就沒有什麼夢想。有些人覺得不需要做夢了,一生就這樣了,就到政府機關當公務員去了。真正有理想有才能的都跑到企業去了。所以德國企業界人才非常充沛。在中國很多聰明人都考公務員,進企業不是第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