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法律保持中小企業活力(1 / 2)

楊佩昌:德國政府用兩部法律來規範企業,第一部法律叫《反對限製競爭法》,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有限製競爭的行為,就要受到調查。另外還有一部法律《穩定與增長法》,被用來約束政府行為。政府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

一般來說,一個政府麵臨四大任務:一是穩定物價,二是保障就業,三是保證內外貿易平衡,四是在上述基礎上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為了實現宏觀四大目標,德國政府做了非常嚴格、細致的規定,約束什麼是政府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德國政府自己約束自己,非常自覺。

現在歐債危機雖處在失控之中,但德國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上個季度(指2012年第一季度),法國國民生產總值是零增長,英國、意大利、奧地利都是低於1%,隻有德國增長1.7%,這是一份亮麗的成績。

德國的蛋糕切得有多好呢?切得好到老百姓沒有明顯的貧富之分。在德國沒有城鄉差別,大家到德國看,城市就是農村,農村就是城市。城市到處都綠化得很好,農村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優美、幹淨的環境,達到了城市人所要求的各種生活條件。在那個地方,食品沒有農藥。我在德國經常看到同學拿蘋果在衣服上擦一下就吃了,不用水洗。蔬菜也是用水龍頭衝一下就吃了。為什麼這個國家可以做到這麼讓人放心呢?因為它有非常嚴格的監管製度,如果哪一個農業生產企業敢用農藥,它將麵臨訴訟,這個人的一生就完蛋了。所以沒有人敢冒險用農藥,農民寧可減產也不會幹這個缺德事。所以在那裏,你可以放心吃肉,放心吃蔬菜,自來水也可以直接喝。

來中國旅遊的德國人中,大多數都是老百姓,而不是官員。我有個朋友的妻子是市政府官員,我說什麼時候邀請你到中國旅遊,他妻子說,那要看我丈夫給不給我資助,不給資助就去不了,可見德國的官員沒有油水。在這種國家,官員沒有任何一點好處,民眾有充分的自由去創造、享受生活,去表達自己的意見,那麼這種國家才是成熟的、正常的國家。

當然,德國也存在它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不可克服的。比如政府的決策速度太慢,做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關口,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想做一件好事不容易,好處是想做一件壞事太難了。但是德國有這份從容,以至於他麵對各種問題從不慌張,所以你看在整個經濟危機當中,德國的表現最從容。

現場互動:德法關係、歐盟政治經濟將何去何從?

學生提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德國在麵對一係列危機的時候應如何處理好德法關係,歐盟將何去何從?第二個問題,中國和德國有很深的經濟領域的交流,請問,中國作為德國最大的合作夥伴,除了經濟領域,能不能在更多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楊佩昌:整個歐債危機實際上是一場衝突,理念上的衝突。歐債危機最嚴重的國家,比如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都是歐盟邊緣性的國家,也是南部地區。南歐國家有一個特點——比較隨性,不像德國這麼嚴謹。歐元區的穩定增長公約規定,一個國家的政府債務有一個上限。但是南部國家經常突破這個上線。歐債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政府債務危機引發的一場連鎖反應。危機的爆發反映出歐盟兩大群體理念上的對立:一個是北部地區——德國、荷蘭、奧地利,這些國家要求約束政府的行為,要求政府實施財政緊縮解決危機;南部地區說要解決很困難,比如希臘搞遊行示威的就是公務員,他們抗議政府縮減他們的收入,導致危機不斷蔓延。法國跟德國的理念原來是一致的,現在奧朗德上台了,他是左翼人士,他希望在對政府債務危機進行適當約束的前提下刺激經濟增長。既然要刺激經濟增長,就需要錢。但是一旦用錢就意味著債務規模的擴大。所以法國總統一上台立即去柏林訪問,兩國正在尋找一個平衡點。他們是否能找到平衡點,這是解決危機的一個關鍵。如果德國和法國合作,危機可能會減弱。